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被湮没的舵手

  当然,芦苇毕竟只是芦苇,而非参天大树。
  
  在这场风波中,本是参天大树,亦有资本可继续成为参天大树的恭亲王,最终选择了成为芦苇的命运。风波持续了39天,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颠颠地去作检讨,就足以证明他内心的痛苦挣扎。可惜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还原他当时的心态:是顾全大局还是爱惜羽毛?是厌倦内斗还是害怕对抗?
  
  从此,恭亲王从“同治”公司的缔造者、合伙股东降级成为职业经理人、高级马仔,在慈禧太后的眼中,这是个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使用的人才。一个优秀得几乎无懈可击,小心谨慎得无可挑剔的人,这种完美本身就是他最大的缺点。曾经风采四溢、棱角分明的“鬼子六”,自此甘心自我矮化,小心翼翼地让聚光灯集中在皇座乃至皇座后面的帘子上,在展现超强行政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的同时,还展现了萎靡得如同太监般的政治性格,一手硬、一手软,奠定了一个操盘手、一个管家、一个技术型官僚的典型“老二”形象。
  
  小心谨慎的“老二”,依然不能逃脱生前被清洗、身后被注水的命运。由恭亲王倡导、推动并亲自操盘的大清改革,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力度,乃至遭遇的阻力,都可谓前无古人、后少来者。从1860年代开始,恭亲王主导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救亡与启蒙、御侮与内治、稳定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扩大执政基础与维护执政地位等等,举凡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无一不是在他的保驾护航下得以出台、推进。改革的主要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无一不是在他的保驾护航下得以保全、发展。但是,因为现实政争的需要,自1884年甲申易枢被逐出权力中心后,他作为“老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就受到了长期的、持续的、人为的矮化、淡化及边缘化。
  
  慈禧太后显然更乐于让恭亲王的亲密战友、属下、学生李鸿章来充点改革的门面,这不仅是因为“李大架子”那一米八的雄伟身高和“看见红灯绕着走”的机智灵便,更因为李鸿章无论获得多么崇高的地位,也还是安全、可控的。
  
  当李鸿章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普遍看作是中国改革的旗手时,人们似乎忘记了,在恭亲王指挥的航船上,李鸿章只是一个桨手而已;当后世的人甚至喊出了李鸿章是大清改革的总设计师时,人们的确忘记了,在恭亲王的设计工作室内,李鸿章只是个描图的学徒而已。而进入民国之后,随着整个晚清历史被有意识地妖魔化,恭亲王更被大家忽视了。
  
  恭亲王的宅第,至今坐落在后海边上,如织的游人中,多是来此瞻仰和珅故居,沾点财气与福气,很少有人关心“慈禧太后的小叔子”。一部有关恭亲王的电视连续剧,虽然有名角压阵,似乎并没受到票房待见,“一生为奴”的标题略显刻薄,倒也还算符合大多数人的观感。
  
  似乎是作为另类导游词,在整修如故的恭王府内,居然在墙壁上还能清晰地辨认出斑驳的红色大字标语:
  
  努力学习最高指示
  
  忠实执行最高指示
  
  热情宣传最高指示
  
  勇敢捍卫最高指示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