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洗墨池和洗马池上篇

  成都城内,古有著名两池:洗墨池和洗马池。一属城西北,一属城东南。一为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故宅,有扬雄文章写罢后洗之宝墨处;一为三国战将赵云的旧宅,有赵云征伐归来洗之战马处。一文一武,遥相对峙,是古城的镇城的双子星座。又因都有颇大的水池在,天光云影,倒映水中,前朝往事和人物,便也一一浮现在池面斑斓的浮萍之上,和风吹来,摇曳生姿,落花流水,蔚为文章。
  
  据《成都通览》,清末时包括内城在内共有这样的池塘三十一处,其中包括洗墨池和洗马池,洗墨池列在之首。可以想象,一座面积并不大的成都城,里面竟然容纳下这样三十一座池塘,该会是什么样的景象。锦江环城而绕,城内湖塘相连,还不简直像是行走在水中间,衣襟上都要不时沾惹上飞溅的水花?
  
  以前书中记载说洗墨池和洗马池这两个池是“巨大”的,现在已经想象不出这个“巨大”究竟是多大了。如今的成都四围被潋滟河水环绕,城内的水不多了,会比人民公园里的水面积大吗?
  
  扬雄故宅又叫“子云亭”。扬雄字子云,刘禹锡的《陋室铭》里说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但在四川,郫县、绵阳、犍为和成都四地有四个子云亭。成都的子云亭和其他三处的区别,是扬雄在这里写下了《太玄》,后人曾建亭纪念,叫“草玄亭”,所以故宅又叫“草玄堂”,以示与别处的区别。当然,更大的区别,在于成都的扬雄故宅有洗墨池。洗墨池最早为修筑城墙挖土所致,真正形成池塘并命名为洗墨池,当然是扬雄住在这里之后。何涉《读易堂记》里说:“扬雄子云有宅一区,在锦官西郭隘巷,著书墨池在焉。”“郭隘巷”是旧地名,“洗墨池”渐渐取代了它。洗墨池衬托得亭堂老宅分外清润雅致,而成都人对水最为钟情。据说,曾有青龙从天而降,正巧落入洗墨池中,变为美女,此地又被叫做“青龙街”。云和龙和池水,三者相辅相成,所谓龙潜水,云从龙,成为了几代人对扬雄的向往和想象的图景。
  
  读《成都城坊古迹考》一书,看到里面记载洗墨池的变迁,不禁令人感慨。五代之后,洗墨池荒废,变成了仓庾,即仓库。宋代,仓库被战火焚毁。到宋庆历八年(1048年),重修洗墨池,池北建易准堂,堂内供有扬雄像,池心筑台,台上建亭。元代初年,洗墨池重被重视,和文翁石室、杜甫草堂并列于学宫,并建立三书院。明弘治初,蜀王重修,先建堂,后建楼,并置书万卷藏于楼中,同时,在池前立有一块镌刻“墨池”二字的石碑。清初,洗墨池改为民居,一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学使聂铣敏来成都,在此建立墨池书院,并购置田地百余亩,扩大了洗墨池的规模。聂走后,洗墨池又荒芜。咸丰二年(1852年),芙蓉书院迁在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成都县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为成都县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成都县立中学校。
  
  可以看出的是,从汉代到民国,历经朝代更迭无数,历经战火硝烟无数,洗墨池算是久经沧桑,始终没有消亡,总是能劫后重建,死而复生。还可以看到的是,几经兴废浮沉,洗墨池后来变迁的路线始终都是沿着书院、学堂、学校的方向走,秉承的是以扬雄为象征的教育和文化的传统,一缕文脉,清晰而透彻,细小而不枯竭,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文化的厉害,它可以有意识地如薪火相传,也可以形成一种自然流通的血脉,不会因风云的变化、人事的替换而阻隔得不再流淌。一个地方,历经两千年的沧桑,依然能够保持这样的文脉,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瞧它,它蕴藏的后劲如老酒一样醇厚,绵绵无穷尽期。
  
  洗墨池,一直到成都和平解放后,依然作为中学校舍存在,而池塘虽然日渐萎缩,话梅核一样仅剩一个小水塘,作为历史的存照,作为扬雄的象征,落照残影一般,毕竟还顽强地屹立在学校之北。只是不久学校为发展而建操场的时候,把这一角硕果仅存的水塘填平了。但是,作为洗墨池绵延而生的衍生物——学校,毕竟还在,那么,洗墨池的影子就还在。可惜的是,前些年,为建商厦,学校被拆迁。洗墨池,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虽然别人一再劝我说再也找不到洗墨池的一点影子了,我还是坚持想要看看那个地方。洗墨池没有了,那个空间还在,洗墨池蒸发的水汽、消失的影子,就还会弥漫在那个空间之中。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就这样交错在只有如成都这样的古城的空间中,和我们的记忆的空间中。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