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草堂初建成
-
浣花溪畔的一亩荒地,成了杜甫的宅园。草堂的设计者,应该是杜甫自己。有草堂古寺的样本,也有诗人一路见识的各种草屋,杜甫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所。草堂,绝非豪宅,是最朴素的住房,柴门竹篱、泥墙木梁、茅草屋顶。杜甫喜欢的就是它的简朴、它和周围环境的亲近和谐。
建住宅,必须要花钱,花钱买材料,花钱雇人盖房,花钱添置各种生活用品。尽管杜甫为自己设计的是一个简朴的住所,但草堂不可能从天而降。杜甫两袖清风,囊中羞涩,哪里来钱?好在有朋友相助。究竟是谁资助了杜甫,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查询。杜甫的诗中,有一位慷慨解囊的亲戚,是他的表弟王十五。王十五在城里做官,他曾出城送钱给杜甫,帮助他建造草堂。这样的雪中送炭,杜甫感激于心,写诗表达了谢意: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遥。
这首诗题为《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草堂资》。这位排行十五的王姓表弟来访,不仅给杜甫送来了银钱,也给他带来了亲情的温暖。当时资助杜甫的,一定不止这位王表弟,还有其他人。
宅园平整了,草堂盖得有点样子了,杜甫兴致勃勃,在新盖的房舍前后忙忙碌碌,指挥着前来帮忙的匠人和小工。这种为自己建一个家的忙碌气氛,使杜甫对未来的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
除了盖草堂,还要养花植树,美化环境。树苗哪里来?杜甫自有独特的方式。当时杜甫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他知道自己诗作的价值,一纸诗文,可以换来草堂需要的树苗。有诗为证: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这首题为《萧八明府堤处觅桃栽》的七绝,浅近直白,如同口语,意思很明确,是向人索要桃树苗,移栽在草堂周围。诗写给一位姓萧的明府,也就是当地的县令。这样的诗,也是杜甫的独创,尽管是索要树苗,却绝不是低三下四的乞讨,而是文人之间风雅而富有情趣的交往。以大诗人手书的诗篇,换一百棵桃树苗,以今日的眼光,那位萧八明府是占了大便宜。不过在当时,大概并非人人都愿意用一百棵桃树来换一张诗简。大诗人的诗篇和墨迹,在知音或者附庸风雅者的心目中,可能是无价之宝,而在不认识杜甫的人眼里,也许一钱不值。这位萧八明府,必定是杜甫的知音,杜甫也了解他,所以才会自信能以自己的诗换取桃树。而这样的诗,写得随意,不讲究格律,以诗代简,这也是杜甫的创造。
向人索要树苗的诗简,留存的杜诗中还有。杜甫还曾向韦班索要松树苗(《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这首要松树的诗,写得很艺术,诗中未见一个松字,却句句都是说松: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住在成都的诗人何邕是杜甫的好友,杜甫知道何邕的宅园中有桤树,就写诗向他索要(《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西边十亩阴。
杜甫喜欢桃树、松树和桤树,也喜欢竹子。他写诗向曾做过绵竹县令的韦续索取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草堂周围,种了桃树、松树、桤树和竹子,还要种别的花果。杜甫当时写了多少向人索要花树的诗,不得而知。为了所需果树,他还曾登门拜访,向人求索。杜甫的诗中,出现过一位徐卿,杜甫曾登门向他要果树移栽草堂(《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读杜甫的这些诗,能感受到他在初建草堂时的辛劳忙碌和兴致勃勃的精神状态。为了经营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家,这样的辛苦很值得。对一个漂泊流浪的诗人,要建一个像样的家,谈何容易。草房盖起来,只是一个空壳,为备齐家里的生活器具,杜甫也是煞费苦心。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有一首七绝《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这也是向人索求的诗简,诗中所要,不是树苗,是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大邑的瓷碗,被杜甫描绘得精致美妙,又轻又坚,扣如哀玉,白胜霜雪。当时四川的瓷器,是否如杜甫写的那么好,让人怀疑。杜甫为索要瓷碗,在诗中美化夸张,完全可能。除了瓷碗,杜甫一定还向人索要过其他器物。索要瓷碗的诗题中有“又”字,之前当然还向人要过别的。
诗人的草堂,尽管简朴,但杜甫一定会在其中营造艺术的气息。杜甫让人刷白了草堂的泥墙,白墙上可以写字作画。杜甫来成都落户的消息,在这里的文人墨客中四处流传,很多人为之兴奋,其中有的见过面,有的神交久远,有的慕名而来,想一睹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的风采。可以想象,这些来访者,一定想着帮助杜甫,为他营造家舍出一点力。其中有一位善画骏马的名画家,名叫韦偃,来到杜甫新落成的草堂后,在空荡荡的厅堂里转了一圈,手指东墙新粉刷的白壁,笑着对杜甫说:“我赠你两匹马,如何?”杜甫明白画家的意思,让家人拿出文房四宝,笑答道:“笔墨在此,任君驰骋。”韦偃挥洒笔墨,很快在白墙上画出两匹马来,一匹低头吃草,一匹昂首嘶鸣,两匹马栩栩如生,一静一动,静中见动,令人遐想它们奋蹄飞奔远走天涯的雄姿。韦偃在白壁上画完双马图,杜甫也写出了《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我想杜甫当年一定是将这首诗题写在了韦偃的画边上,画和诗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草堂中的美景。这样的壁画,如果能保存至今,将是让世界惊叹的瑰宝。墙上这两匹骏马,天天都在诗人的注视之下。杜甫在赞叹的同时,也许把它们看作了草堂的一部分,也就是家的一部分。人和画,活动的人和静止的马,交融互动,渐成一体。所以杜甫会生出“与人同生亦同死”的感叹。
营建草堂,花费了好几个月。杜甫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末,终于全家搬进了新落成的草堂。草堂宅园不大,初建时才一亩,后来逐渐扩大。宅园里花树满庭,除了草堂,还有两个小亭:棕亭和草亭。被杜甫称为“花径”的小路,蜿蜒在花树丛中。阳光下,新建的草堂屋顶闪烁着金色的暖光,房舍四周,新栽的花树已经扎根存活,碧绿的嫩叶星星点点,点缀在枝头。燕子在树林和草堂间来回飞舞,空气中轻漾着它们欢快的鸣唱;池塘里,荷叶摇曳,小鱼在清波中穿梭。杜甫站在草堂门口,环顾四周,欣赏自己亲手营造的新家,想到从此就将安居乐业,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禁喜上眉梢。他以轻松欢悦的心情,写成七律《堂成》,庆贺新生的草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草堂优雅的景致,尤其最后两句,颇值得玩味。“旁人错比扬雄宅”,什么意思?扬雄也是四川人,老家就在离成都很近的郫县,成都也曾是他生活的地方。杜甫在这里建草堂定居,当时在成都一定传为美谈,而这个新建的草堂主人,堪比扬雄再世。对这样的类比,杜甫言称“懒惰无心作解嘲”,心里大概还是有一点得意的。这也是杜甫刚住进草堂时满心喜悦的自然流露吧。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