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比较读书法
-
读书可以启发人的心智。对于孩子来说,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增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读书,就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鉴别事物的优劣。如认识苹果的大小,是用苹果的个数来比较,认识苹果的多少,是用苹果的数量来比较,鉴别苹果的优劣,是用苹果的味道来比较。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此,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运用比较读书法,就能够使孩子加深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比较读书法”。
人物比较法
阅读作品时要特别注意作品中的人物。作品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依据,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推进和变化中完成并得到体现的,而作品的主题也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因此,在阅读作品的某个章节时,可以把文章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能够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理解文章的内容。现以《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为例,谈谈人物比较法。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伐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几只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只大船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只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篇文章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文中主要描写了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四个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诸葛亮是一个深谋远虑,胸怀广阔,有学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的人;周瑜是一个表面客气,内藏杀机,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的人;鲁肃是一个老实厚道,小心谨慎的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老谋深算的人。文章以“借”为主线,通过对事情发展经过的叙述,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详略比较法
文章的疏密、详略,都必须依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突出表现文章中心的、且与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比较详细;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太紧密,但是文章行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较简略。阅读时,抓住详略,进行比较,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以《落花生》这篇文章为例,谈谈详略比较法。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 许地山的一篇作品。文章从花生园的开辟说起,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认花生的过程,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结果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但根据文章中心的表达需要,文章对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疏密的安排都作了精心的考虑。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个过程写得很简略,如写种花生是:“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花生的收获,也只用“没有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十个字一笔带过。但写花生的好处文章却叙之甚详,因为这里蕴涵着文章的题旨。姐姐用花生的味美作答,哥哥从花生的价值着眼,而我,则又深了一层,从花生的价廉物美说明它是大众喜爱的食品,赞美花生的起点更高,感情更深。写父亲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花生的品格。他用桃子、苹果、石榴来与花生进行比较,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而花生却矮矮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无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通过对比,说明了花生的可贵之处。“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就又进了一层,由落花生的品格进而说出了人生的哲理,语重而心长,贴切而隽永。这比直说更多了一层韵味。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