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抄写读书法
-
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欢用抄写读书法。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善抄书可以成创作。”事实证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读书方法。这种方法有三个作用:
(一)抄读可变无为有。明代有一位学者宋濂,著有《宋学士全集》。他出身贫寒,生活艰辛,幼年时常常借别人的书来读,亲自抄写。数九寒天,砚台都结了冰,连手都伸不出,但他照样抄写,抄完后把书还给书的主人,从不失约。这样他抄了很多书,从而成了一名知识渊博、遍观群书的学者。
(二)抄书可以积累材料。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也喜欢抄书。据鲁迅日记载:1913年3月5日开始抄《谢承后汉书》,3月27日抄完,全书六卷,约10余万字。鲁迅的日记中,有关抄书记载很多。为撰写《古小说钩沉》,他从各种文献、著作中抄写的材料卡片500多张。
(三)抄书能帮助理解,增强记忆。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他读书不仅反复诵读,还要一字一句地抄录,最后烧掉。如此反复六七次,结果把书背熟了,背牢了,由于他不停地抄读,以至于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夹笔的地方磨起了一层又硬又厚的趼子。因他读书时抄录7次,焚烧7次,所以他的书房题名为“七录斋”,又叫“七焚斋”,他的文集命名为《七录斋集》。
抄写读书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三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一)全录。把一些珍贵的和有价值的资料全录下来,以供日后阅读之用。在古代,买不起书的读书人,常常是用抄录的方法来进行自学的。抄书时,眼看、心想、手抄、口默读,全神贯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印象极深,颇有益处。因此,抄书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又品尝到了读书的乐趣。
(二)摘抄。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摘抄材料。如文章要点、警句和有价值的资料。还可有针对性地摘抄。词汇贫乏的,可多摘名言佳句、格言、谚语和成语典故等;思路敏捷的,可多摘贴切的比喻、奇特的事例和浮想联翩的诗句等;不善综合概括的,可多摘准确的判断、严密的推理和明晰的结论;喜欢文学的,可多摘一些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片段。
(三)专题摘抄。这种摘抄要列出各类专题项目,广采博取,由少到多,结集成册。如对人物专题描写,可分为人物肖像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人物对话描写等专题;对景物专题描写,可分为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阴晴雨雪的描写,风云雷电的描写,山川湖泊的描写等专题。
总之,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运用抄写读书法,就一定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