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苏东坡改诗的启示
-
苏轼,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词清新豪放,自成一家,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他不但在散文和诗词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这里介绍他的一则故事,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有一次,有个很有学问的人来找苏东坡舞文弄墨。他看到苏东坡的学生,趁机想给苏东坡找点难堪。就对苏东坡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你的学生也一定不错,我出上联,让你的学生对下联,行吗?”苏东坡只好答应。于是那个人指着路边的一座宝塔说道:“一塔尖尖七重八叠。”他让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摇摇手,答不上来。那人以为这下子把苏东坡弄得很尴尬,就打趣地说:“先生,怎么没有一个能对上呢?”苏东坡说:“他们不是都对上了吗?”说着他模仿学生摇摇手的动作,“你看,他们分明是说:‘五指摇摇二短三长。’”那人叹服而去。
事后,苏东坡抓住这个“活教材”,教育学生说:“你们平时自满自足,临场一检验,才知道你们很不扎实。今天,我给你们解了围,以后,我可不干了。你们要认真读书啊!”他还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原来,苏东坡小时候,喜欢读书,《四书》、《五经》无所不读,总认为天下无所不知,于是,就慢慢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乘兴便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拿着一本书向苏东坡请教,书上有好多字,他却不认识,羞得面红耳赤,极为难堪。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于是他便立即在门前的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他就如饥似渴地读书和写作,以后不论在京城做官,还是到杭州、徐州等地做官,从未骄傲自满,总是虚心求教。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或受到了表彰和奖励,那么应以此作为起点,不断进取。古人说:“满招损,谦得益。”意思是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读书与写作的最好方法。
其二,体现了知错就改的精神。苏东坡在门前的对联上加了“发愤”、“立志”四个字,表现他改正错误的虚心态度。不论在学习中或是在做任何一项工作时,当发现有错,或是别人指责你做错了,应立即改正,切莫固执己见。
其三,体现了勤奋苦学的精神。苏东坡记忆力很强,读书能过目不忘。但是,他在读书中,不但把书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在背熟后,还要不断去抄写。有一次,一位姓朱的官员去拜访他,碰上他正抄写《汉书》,很惊讶。苏东坡让客人考考自己,客人提出书中一个字,他便应声往下背诵数百字,一字不差。客人提了几次,每次都是如此。客人十分敬佩地说:“先生真是天上下凡的仙人啊。”苏东坡摇摇头说:“我不是仙人,也不是圣人,我是靠苦读得来的。”所以,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要学习苏东坡虚心求教,勤奋苦读,坚持不懈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为学识渊博的栋梁之才。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