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从诗人李贺的“锦囊”谈起

  李贺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他小时候读过很多书,又才思聪颖,7岁能诗,又擅长“疾书”。他喜欢游历、观察、采访,从耳闻目睹的亲身感受中获得素材。他常常骑上家里唯一的一头瘦驴,身上背一个不知传了多少代的锦囊,带着名叫巴童的孩子,先是在家乡周围的名胜游览,以后就延伸到更远的地方,一路上饱览风光,访问老人,采集歌谣与传说,一有收获,不论是诗句,还是材料,就马上写下来,投到背上的破锦囊里。他不顾白天的疲劳,吃了饭就整理笔记。他的著作《昌谷集》,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诗人的“锦囊”,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知识的百宝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知识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善于把看过的书,经历的事,独到的见解,记在本子上,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诗人的“锦囊”体现了诗人善于观察的学习态度。观察对写作十分重要,观察的过程是一个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转化过程,没有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细致观察,就不会写出好的文章。因此,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找到了写作的源头。
  
  诗人的“锦囊”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成功的秘诀等于时间加汗水。若没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取得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父母在指导孩子写作时,要学习诗人的治学精神,培养孩子养成善于积累与观察的习惯,只要勤于练笔,就能写出好的佳作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