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国情研读:“农民书记”杨善洲的三大敬畏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说的是当地一位叫杨善洲的地委书记,退休后依然不改初衷,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的故事。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更是为杨善洲写下了不朽的墓志铭:“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一、敬畏人民
  
  杨善洲一生都保持着扎扎实实为人民办事的工作作风。他的工作思路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杨善洲的车上经常放着锄头,他很少待在机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到插秧就插秧,遇见收稻就收稻,从未把自己当成官。他在保山县板桥公社、施甸县保场公社各有0?郾5亩的个人样板田,施甸的里山头、姚关还有玉米样板地。
  
  1982年的插秧季节,杨善洲到龙陵县平达乡何尾村调研,他看到当地几个农民插秧的姿势不规范,就走过去说:“你们插秧的方法不对,村干部没跟你们讲‘三岔九垄’插秧法吗?”
  
  当地农民看他穿得土里土气,以为是路过的农民,就没好气地回答:“你会栽你来栽嘛!”农民没想到,杨善洲竟然真的卷起裤脚就下了田,还一边插秧一边给他们讲解。堂堂的地委书记,居然擅长插秧?不过,对杨善洲来说,这却不是什么稀奇事。
  
  杨善洲一直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他手把手教过的农民数不胜数。直到现在,有些地方的群众还在采用“三岔九垄”的办法插秧。通过他的努力,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当地人看习惯了他戴草帽的样子,所以都亲切地称他为“草帽书记”。
  
  杨善洲多次说过:“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他始终做人民的公仆,把百姓放在心上。
  
  二、敬畏党纪国法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曾流着泪诉说:“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
  
  在杨善洲眼里,他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谋私利。他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不仅不为亲属开“后门”,就连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他都主动放弃了。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想都没想就谢绝了;1978年,组织上又提出,可以将他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转为城市户口。他却说:“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他又把这张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的申请审批表锁进了抽屉。直到今天,杨善洲的老伴和大女儿一家还在老家做着普通的农民。
  
  杨善洲舍小家顾大家,把心思全部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没有利用权力为亲友办过一件事。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始终遵守组织纪律,没有做过违规违纪的事情。
  
  三、敬畏大自然
  
  杨善洲曾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杨善洲的家乡有座大亮山,大亮山生态因毁林开荒遭到破坏,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退休后的杨善洲婉言谢绝了省里安排他搬到昆明居住的提议,决心通过植树造林还大亮山一片绿色。


  
  说干就干,杨善洲身先士卒,带头住进大亮山,一住就是8年。没有钱盖房子,他就想法自己修建,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间;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
  
  1999年11月,杨善洲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不幸踩着青苔滑倒,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着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杨善洲曾说:“我种树10年,把大亮山种满了。我问自己,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还有妻子和女儿们,她们都要我下山,她们怕我年过70岁了,死在大亮山上。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要坚持,还不到我离开的时候。”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5个月后,保山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大旱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5月。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甚至相邻地区的群众都到大亮山取水。
  
  杨善洲对大自然的敬畏,终于赢来了造福乡里、泽被后世的回报。
  
  延伸思考
  
  一、杨善洲廉洁得如此“不近人情”,与某些贪官毫无人性的贪婪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官场中,这两种状态是否都太极端?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在保持廉洁的本质之下,相应提高官员的物质条件?

  
  明朝官员的俸禄最低,对待贪官的刑罚最残酷,但明朝依然是历史上官员最腐败的王朝。可见,一味依靠严刑峻法并不能根治贪腐,而适当提高官员的待遇也有其合理性。但高薪只是一种“养廉”手段,且只有在贪腐带来的代价远远高于廉洁的情况下才有效。在任何国家,真正的廉政,都需要靠完善的法律和对权力充分的监督才能实现。
  
  二、如何防止“敬畏”变成“伪敬畏”?
  
  山西省灵石县县委书记杨洪将石膏山改名为“仕高山”,寓意“凡到仕高山者,无官者可以入仕,居位者可以升迁”。然而,改名后的“仕高山”并没有保佑他官运亨通。在改名一个多月后,这位县委书记就因为腐败问题被检察机关查办了。
  
  迷信风水、命数,敬畏神灵、“大师”,视百姓、职责如无物,是一种“伪敬畏”,是愚蠢的迷信。只有“想民疾苦以自俭,想民怨忧以自律,想民喜乐以自励。不使小节致民怨,不使放纵抬民愤”,以坚定的信仰为党分忧、为民解愁,才是真正的敬畏。
  
  职责是西点军校的灵魂!毫无疑问,在职责面前没有任何借口。
  
  拥有梦想,才能拥有持续不衰的动力。
  
  “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趋于平庸?是借口!借口让我们每天碌碌无为。
  
  虚荣的人注视自己的名字,伟大的人则注视自己的事业以及自己的国家。的确,对自己职责的尊重和敬畏,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这是一种做人的真、待人的善和处世的美。
  
  因为这世界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却很少、很珍贵,前途很光明。
  
  永远把利益摆在第一位的组织很难走得长远。相反,那些肩负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的个人和组织,总是能够获得尊重,并且持续成长。
  
  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或公司高管,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在下面空白处随手记下您的感想。如果能将您的思考通过邮件(thinktank@xin?鄄tang.com)回馈给我们,则更为感谢。我们将从众多反馈中选择一部分收入本书的修订版中。
  
  (只要您敢想敢写,我们就敢刊登。诚邀您一起来打造中国第一本互动共创型党政、职场图书。)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