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降唐,怎么降唐,这是个问题
-
历来人才投靠主公,必是审时度势,择优而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所以怎么降唐,如何降唐,这里面有着大学问。历来归降某个势力都是以下三种情形:慕名而去、被逼而去、对方慕名来招降。
第一种方式归顺的,对方会很开心,而且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会很好听,比如什么大义归降,什么慕名投奔,这样归顺的人一般在史书里就是各类名臣的代表。比如汉末的郭嘉,郭嘉原先跟着袁绍,但跟了没几天就看出袁绍这个人,华而不实,不是个能得天下的主,接着就跑到曹操那去,曹操见到郭嘉当然很开心,当时就说:“使吾得天下者必是此人”。郭嘉也不含糊立马接上说曹操:“真吾主也”。这样归顺的人基本上就成为那个人的主要班底,所以大家看到郭嘉死后,曹操大哭“天丧予!天丧予”。这句话的上次出现的时候在春秋,人物为孔子。孔子在颜回去世后,就这么喊的。可见主动慕名归顺的人,好处实在多多。
第二种方式是被迫投降的,这个被迫投降就待遇就不比主动归降的。首先,对方的一干人员都不大瞧得起你,比如《亮剑》里,建国后的李云龙、孔捷、丁伟等人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他们就瞧不上军事学院里的那些教员。为什么?因为那些教员都是国民党的将官,是一班被他们打败的人,李云龙等人心里怎么会服气。而且被迫投降的人,都会有一种身份尴尬,你虽然向对方投降,可对方心内必然对你有所防备,而且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把你杀掉,比如后面的李密、裴仁基父子。再者,被迫投降也是投降,万一你原来的上司是个好大喜功,偏袒亲戚的主儿,你投降你家人完蛋,比如汉武帝时的李陵,李广的孙子。随李广利远征匈奴,结果呢?李广利畏惧匈奴拒不发兵,导致李陵苦战近十日后,终于因寡不敌众和不想士兵们再白白牺牲,而向匈奴投降,这事传到长安,汉武帝立时夷李陵三族,生生地把李陵这样一员勇将逼的留在匈奴。而且这事还造成咱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化事件、《史记》的诞生。如果不是为李陵请命,司马迁就不会被武帝迁怒,从而受到腐刑的折磨;要是没这个磨难,太史公写出来的《史记》,我敢说,绝对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好看,没有苦难的折磨,太史公又怎么会体会荆轲、聂政、豫让等人的孤苦,没有苦难的折磨,太史公也不会发愤著书。有点扯远了,不过总的意思就是,被迫投降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
第三种方式是对方来请你归顺,对方来请你去参加他的队伍。这就和前面的两种情况都不同,这种来投奔的方式,是最有面子的。也是中国人最期待的事情,人在家中坐,功名滚滚来。这种长面子的事,好面子的中国人历来都是憧憬异常,没办法因为有两个人在这方面做的实在是太成功了,一是商朝末年的姜子牙,一是汉末的诸葛亮,周文王渭水几次访贤才,刘皇叔三顾茅庐求大贤。而且这两个人确实也争气,姜子牙兴周八百年,诸葛亮让几无立锥之地的刘备称霸一方。所以,历朝历代有点本事的人都想着有朝一日的享受这待遇。更何况李勣是个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的主。他就这么拖着,等待李渊派人来劝降。
当年十一月,李唐的小官魏徴来到黎阳对李勣进行劝降。当时魏徴只是一个秘书类的小官,后来魏徴和李勣平起平坐,也只因建国后文臣功效大增而已。魏徴与李勣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故友魏徴到来对李勣绝对是件好事,李勣十分开心,立刻大排宴席。魏徴最后给李勣一封信:
自隋末乱离,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起自叛徒,奋臂大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将半天下,破世充于洛口,摧化及于黎山。方欲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翻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是以魏公思皇天之乃睠,入函谷而不疑。公生于扰攘之时,感知己之遇。根本已拔,确乎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世充以乘胜余勇,息其东略;建德因侮亡之势,不敢南谋。公之英声,足以振于今古。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殷鉴不远,公所闻见。孟贲犹豫,童子先之,知几其神,不俟终日。今公处必争之地,乘宜速之机,更事迟疑,坐观成败,恐凶狡之辈,先人生心,则公之事去矣。
这封信的内容在后世被反复地引用,尤其是“隋末离乱,群雄竞逐,跨州连郡,不可胜数”这句话,简直成了形容隋末的经典台词。此信的全部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先说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曾经拥兵数十万,席卷中原,占据大半个天下,可结果怎样?还是败于王世充之手,强盛一时的瓦岗也随之土崩瓦解。魏徴这么写是要说明“神器之重(指皇位)自有所归”,让李勣自己别惦记这位置了,惦记也是白惦记。
第二,魏徴小小地捧了李勣一下,说李勣“据守一隅”,竟然使得窦建德、王世充不敢进犯。那是因为他们想招揽李勣,才没有来进攻,如果李勣想长久地保持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应该投靠一个好的主公,“然谁无善始,终之虑难。去就之机,安危大节。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所以,这样安身立命的大事应该慎之又慎。
第三,你现在据守的黎阳是四战之地,搞不好会出大问题的。早晚都要和黎阳周围的割据势力作战,到时候没人会来救援,现在如果错失良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李勣当然明白这些,再三考虑之后,李勣认为降唐时机已成熟。这时李勣又表现出政治的敏锐。他对自己的幕僚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降李唐,现在这里的人口和土地都属魏公所有。我如果献表给李渊,就是利用主公的失败,让它成为自己的功劳,为自己邀取荣华富贵,这点我深感为耻。我要把黎阳人口、钱财和土地等登记在册,交给魏公,由他献给李渊,这就是魏公之功劳了。”高!实在是高!李勣在这上面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成熟。因为李勣毕竟是瓦岗寨的残余部队,虽然李渊招降了他,可心里肯定对李勣有一丝疑虑,李勣这么做,李渊肯定会认为李勣既然能忠于李密,也会忠于自己。李勣这一招无形中把自己忠义形象塑造出来,不能不让人佩服。李勣不愧被民间列入千古三大智囊之一。
果然,李渊见李勣使者来长安请降,却无表献给自己,只有启呈献给魏公李密,李渊感到十分奇怪。就在李渊大惑不解的时候,郭孝恪出来把李勣的意思原原本本告诉了李渊。李渊十分开心,叹息道:“徐世勣(即李勣)不背德,不邀功,实在是个纯臣啊!”随即下诏,封李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后又改封曹国公,赐国姓,这就是李勣本姓徐却叫李勣的原因。李勣名字中原有一“世”字,后来为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世”就被去掉。又令李勣总统虎牢以东兵马,抗拒王世充,赋予他在所得州县选补官员的权力。李勣的权力已相当于王侯,后世也有一个人取得和李勣一样的地位,可最后却被皇帝所杀,那个人叫——年羹尧。李勣为什么没有像后世的年羹尧一般,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这全赖于其为人的低调,这点我们以后再讲。
就在李勣准备为新东家打拼时,他的老东家李密举旗反唐了。
李密降唐后,以前和他称兄道弟的李渊对他十分冷淡。李密心里开始不平衡。其实,这能怪谁呢?我们前面分析过,李密降唐属于被迫归降,对方心里当然会防着你点。而且你李密是什么主,那原来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问鼎轻重的人,这样的人加入自己的麾下,李渊当然要小心再小心,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对你李密那么亲热,更何况还有翟让那样的例子在眼前,翟让十分信任李密,可结果呢?殷鉴不远,你让李渊怎么和他李密亲近,而且,李渊当年和李密称兄道弟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为稳住李密不使他图谋关中而已。可是李密想不明白这一点,他很气愤,李密觉得李渊在委屈自己,浪费人才。于是李密图谋叛唐。他向高祖李渊报告,说想去山东招抚瓦岗军旧部一起随大唐对付王世充。得到李渊批准,李密带着王伯当等一众旧部启程,图谋再起,在熊耳山中被唐军伏击,全军覆没。
李密事败被杀,李渊对李勣也不放心起来。李渊命人把李密的头颅装起来给李勣看,敲打李勣。告诉李勣,你小子别跟我耍心眼,李密已经被我干掉啦,这就是前车之鉴,你要敢起二心,李密就是你的下场。其实,李勣压根就不知道李密造反的事,等他知道的时候,李密也已经被盛彦师杀掉,头颅送往长安去了。但是,李勣看到李密的头颅,立刻明白李渊的意思。怎么办?如果是平常人,这时体会出上面的深意,一定是诚惶诚恐的上表请罪,表示清白。可是李勣偏偏不是这样的普通人,他明白现在要是上表给李渊,绝对会碰一鼻子灰。因为,李渊并没有明着降罪李勣,李勣要是上表请罪,无异于是给天下人讲李渊不信大臣,难以容人。如果这样做,李渊一时之间或许不会降罪于李勣,但日后在李唐的朝廷中李勣再无立锥之地。好在李勣不是一般人,在这场君臣暗战中,李勣的做法为:见到李密的首级,伏地大哭,然后上表李渊表明李密的造反他毫不知情,现在他死了,自己想将他好生埋葬。这么做一是表明自己真不知情,二是向天下展示忠义形象,三是表现自己确实是厚道人。果然,李渊见到李勣的这番表现,疑云顿散,下令将李密尸身送给李勣。
李勣以君臣之礼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南。送葬那天,仪仗队伍十分庞大,全军缟素。而且,李勣还动员瓦岗军旧部前来送行,不少人当场竟然哭得呕血。这一套形式走下来,李唐朝廷中是一片颂扬之声,尤其是秦王李世民对李勣更是称赞有加。而李勣也在此时奠定了其在李唐中的地位。而且,李勣降唐后使李唐的实力大增,并改变了河南、河北这些中原地区的军事格局。这极为利于日后李唐王朝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最终一统天下。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