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行为9 孩子动不动就爱哭

  家长叙述:
  
  我儿子都快五岁了,一直是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帮我们带孩子,他跟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都很亲,但很少参与其他小朋友们的活动。让我有些忧虑的是儿子一遇到事情就喜欢哭,只要一碰到什么难事或不顺心的事情,他忍不住了,就开始掉眼泪,接着就会哭出声来。他似乎比别的孩子更容易退缩,穿衣服差一只袖子怎么穿不上时哭,自己一个人玩游戏,一旦没有成功或中间失败了,比如积木倒塌了,他就会很难过地看着我,越哄他时他就越是哭个不停,而且坚决不愿意继续下去了,不管我怎么劝说都不成。我也曾经劝说过孩子别着急慢慢来,但没有效果。不光是玩游戏,他会在仅有一点点不顺利的情况下哭出来,不去表达,也不想怎么解决问题,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这么爱哭是为什么呢?男孩子总是爱哭肯定不好,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读:
  
  孩子总爱哭,如果没有生理上的不适,比如困了、饿了、尿裤子或病了,很可能就是一种寻求心理保护和安抚的信号,比如孩子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需要拥抱和亲吻,需要父母的关切与注视才能有快乐而充实的生活。他的大脑细胞需要激活才能发育,因此他需要多做些游戏开发感知觉和动作潜能的游戏,孩子在探索性的游戏活动中有挫折感,也会感到沮丧,用哭泣来补偿自己的失落感。还有,孩子有时很喜欢用哭来撒娇,证明自己是被关爱的,寻求父母对自己更多的关注。再加上老人带的孩子通常自己体验挫折、体验成功的机会相对要少得多,遇到事情总会有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陌生感。总之,幼儿爱哭的心理因素基本上是:我感到不安全我得哭,我感到不满足不舒适我也哭,我做不好我哭,我寂寞没意思我就哭。


  
  孩子遇到难题或不如意就哭出来是表达心理感受心理传递需要关心的信号,也是他自己缓解压力的一种途径,但这种行为较为简单和原始,通常较明显地发生婴幼儿身上,那是因为婴幼儿语言还没有发展完善起来,还不能用语言向父母表达自己。哭泣只是幼儿还没有学会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时的替代办法,哭的功能只能作为一种求助心理信号和缓解压力的方式,经常用哭来“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人处事容易形成不自信、退缩的行为习惯,时间久了形成胆怯自卑的性格。
  
  专家引导:
  
  幼儿期间,生理与心理发展得健康完善的孩子总是充满了探索精神,遇到一些小挫折也会在父母的鼓励下克服难题,得到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这种克服困难、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以及每次的成功体验能培养出孩子坚定的自信和意志。要想孩子充满勇气和力量,很自信地去表达感受和解决问题,不仅仅需要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鼓励,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有机会去尝试能让他们很容易有成功体验的活动,先从简单一些的活动开始做起。
  
  幼儿的发育发展主要途径是感知觉动作思维,也就是孩子是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还有动作来进行大脑思维的,它结合了身体与心理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孩子的发育,而且,这些感知觉和动作是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即使父母经常用语言来鼓励孩子自信心,成人的语言孩子却很难用大脑直接理解,因此,孩子非常需要活动,让眼睛、手、大脑一起动起来去培养自信。
  
  父母要培养孩子改掉爱哭的习惯,树立更强的信心,总的原则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一步一步反复练习,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
  
  如果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总有挫折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那些彩色漂亮的拼插图片和积木当做普通玩具,和孩子一起做归类游戏,同一个颜色的放在一堆,父母挑黄的,孩子挑红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将积木扔回玩具箱的游戏,这样有利于练习孩子的大动作及手眼协调能力。
  
  当玩具分类和扔、抛等大动作的简单游戏已经很熟悉的时候,父母再开始尝试着跟孩子用这些玩具搭出有意义的图案。如果父母发现孩子仍然停留在简单容易的游戏活动上,对有意义的设计并不十分感兴趣,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边玩简单的游戏,一边同时提示孩子玩较为复杂的搭建游戏,孩子不愿意,父母就暂时放下。玩简单的游戏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这类看似简单的活动十分有意义。在孩子体验到孩子更多的成功感之后,就开始产生强烈的提升自己的需求,就会开始对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更感兴趣了,即使有时候很难,他也能够在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下坚持做下去。
  
  孩子通过简单的游戏活动不断体验成功的感受,才会开始向更高难度的活动挑战。在生活中,父母同样要手把手地耐心教孩子怎么才能用好筷子,怎么穿上衣服、写好字、交朋友等。把一个完整的过程分成许多细致的步骤,每个细致的步骤都让孩子重复试很多遍,当孩子的注意力关注到每个细节时,他就不会分心去感受沮丧和失落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