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搭救金翠莲之大英雄能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
鲁达是有法眼的,能一眼识出英雄。而且他骨子里有大慈悲,能体察英雄的缓急。
鲁达,我们大多数人叫他鲁智深。鲁达是他的姓和名,他原来是在渭州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提辖官,所以,又称鲁提辖。“鲁智深”是他后来到了五台山当和尚,五台山主持智真长老赐他法名叫“智深”,从此,就叫鲁智深。
鲁达的第一回出场在贯华堂本第二回。那一天,他先是碰上了两个人,然后就遇到了一件事。
人是何人,事是何事呢?
史进在大闹史家村后,辞别少华山(在陕西华阴县西面)朱武等,去关西经略府寻找他的师父王进,他对少华山的三位头领说,“也要那里讨个出身,求半世快乐。”于是他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独自一个行了半月之上,来到渭州(今甘肃平凉。或说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东南)。
说到此处,顺便说一个问题。少华山在陕西华阴县西面,史进要去的地方延安府(今延安)几乎在少华山的正北,而渭州,无论是平凉还是隆德,都在少华山的西面,而且相距千里之遥。史进要去延安府,却在半月之后来到渭州,他几乎错走了一千多里地。这当然不是史进错了,而是《水浒传》的作者错了。但问题是,《水浒传》的作者实际上并不在意这样的错误,此类错误后面还有很多。有人说,这是《水浒传》作者不懂地理,但是,问题是,如果《水浒传》作者在地理上认真,很多事情就无法发生了。所以,我们的态度是,既然《水浒传》的作者不认真,我们又何苦那么认真,它就是一部小说,只要其中的人物、事件符合艺术真实,不影响我们欣赏,就可以了。事实上,《水浒传》流传至今,深得普通百姓喜爱,老百姓从来不在这些问题上较真。
当史进在渭州的茶坊里打听师父王进时,一个大汉大踏步走进店里来。这人就是鲁达。
为了向鲁达打听王进的下落,史进赶紧起来向他施礼,而鲁达见史进长大魁伟,像条好汉,也就走过来与他施礼,两个坐下。
在鲁达眼里,史进是“长大魁伟”,在史进眼里,鲁达是什么样的长相呢?
面阔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金圣叹说鲁达是上上人物,《水浒传》把他写得“心地厚实,体格宽大”。
于是二位英雄相惜,互通姓名。史进初出道,此前一直在家,江湖上的事情知道得少,对鲁达,他并未听闻过。但两人一通姓名,鲁达却竟然知道“史家村甚么九纹龙史大郎”,令这个彷徨无措、初闯天下的小青年心中陡增一丝温暖。这个所谓的史大郎年龄、资历以及江湖上的功业与名望,不过一个“史小郎”吧了,而三十五六岁、颇有人生阅历与傲人资本的鲁达,竟有些夸张地说史进这个小兄弟“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让年少的英雄陡增自信。这是他初涉江湖感受到的第一缕赏识的阳光。
鲁达是有法眼的,能一眼识出英雄。
而且他骨子里有大慈悲,能体察英雄的缓急。他知道,此时的史进,找师父不见,心里一定是惶恐的,是慌张的,是没有着落的,所以,虽然是偶遇,且是初次见面,鲁达表现出了十足的亲热:他挽了史进的手,“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和我上街去吃杯酒”。
他为什么对这个无论在年龄、资历、地位上都比他有较大差距的史进表现出如此的敬意与关怀?因为,在鲁达心中,上述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觉得史进“像条好汉”。鲁达有很多优秀品质,对人作判断和评价时,不看外在的东西,不势利,不看体制中的地位,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才华,这是鲁达众多优秀品质中的一种。要知道,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啊。
当然,鲁达欣赏史进,还因为,性格上,鲁达、史进是属于一个大类:遇事敢做,做后敢当;遇好人敢救,遇坏蛋敢杀;粗糙爽利,勇直英雄。
试想一想,一个十七八岁的懵懂青年,为了救人,一把火烧掉自家的庄园,烧掉自己安身立命的家,土地田宅全都不要了,烧掉自己本来的富足而安逸的生活,然后,背上行囊,独闯天下,不是英雄,安能如此舍得?
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也模仿一句:小人计较庸人贪,是大英雄真舍得。
因此,鲁达对史进,有“后生可畏”之感。这样浩浩落落的后生,当然值得敬畏。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