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三、狗肉还是猫肉
  
  你去吃铁板烧,不知是炒得过火,还是肉不好。那牛肉咬不动。
  
  你不高兴了,损炒锅师傅一句:“这是什么肉啊?狗肉还是猫肉?”
  
  他马上回你一个笑脸:“您别捧我了,我们哪里卖得起狗肉、猫肉,那太贵了!”
  
  四、恭喜中奖!
  
  上馆子吃饭,东西端上来,你刚要吃,吓一跳,发现菜里有只苍蝇。
  
  “这是什么?”你把堂倌叫来,给他留点面子,指着苍蝇,“你瞧!”
  
  他也机警,立刻拍拍你的背,小声说:
  
  “恭喜您,中大奖了,再来一份奖!”
  
  连宗教大师都用的方法
  
  这些跑堂的“似是而非”的答法,不是很幽默地解除了严重的尴尬吗?
  
  当你不能争辩,又不适于当面认错的时候,这种“金蝉脱壳”的幽默就有大用了。
  
  甚至连教宗和佛教界的大师都用这种方法作答:
  
  当有人问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梵蒂冈有多少人工作”的时候。


  
  教宗回答:“有一半人。”
  
  当有人问某佛教大师,为什么要做许多公益活动、济助可怜人的时候。
  
  他没有说一大堆道理,只讲五个字:
  
  “因为我看到。”
  
  问题是,这五个字虽没有正面作答,却表现了“当下即是”和“喜舍”的最高境界,你能不说他答得高妙吗?
  
  耍嘴皮子
  
  当然也有许多人用这种技巧“耍嘴皮子”。
  
  举几个例子,
  
  一、老太太过河
  
  某人问:“有位老太太提着一块肉,要过独木桥,才过一半,前面来了头狼,后头又追来一条恶犬,你说,她怎么过去?”
  
  你想了半天,拿肉喂狼狗、把肉扔下河,甚至老太太跳下河去,全想到了,他却连连摇头,最后告诉你答案:
  
  “老太太怎么过去?老太太晕过去!”
  
  二、还没决定!
  
  你遇到个娘娘腔的男人,不好正面问他。等那人走了,就问认识他的朋友:

  
  “那个人是不是同性恋?”
  
  朋友不说是,也不说不是,笑答:
  
  “好像还没决定!”
  
  三、凉拌!
  
  有朋友去看电影,你好奇地问:
  
  “你去看什么电影啊!”
  
  “恐怖电影。”他答。
  
  你又问他从哪儿来。
  
  “从前头过来。”他答。
  
  更坏的是,他答你“从我妈肚子里来。”
  
  当你很正式地问他:“事情怎么办?”
  
  他答你:“凉拌!”
  
  笑点子
  
  看了这些例子,你大概会说太耍嘴皮子了,真惹人气。
  
  对!当你用这种“答非所问”方式耍幽默的时候,最容易给人油嘴滑舌的感觉,所以对长辈绝不能这样答话;平常“耍幽默”,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你为什么偷看她洗澡?
  
  最后,我要举个很特殊的例子:
  
  有位大陆的名 ,在文革下乡的时候,被一个女同事告他偷看她洗澡。
  
  “你为什么偷看她洗澡?”干部把 找来问。
  
  “我奇怪她为什么长了尾巴。” 答。
  
  “她长尾巴了吗?”干部说,“不可能啊!”
  
  “是不可能啊!” 说,“我也不可能偷看她洗澡啊!”
  
  这是用了“诡辩”的金蝉脱壳法。
  
  诡辩的幽默法很多,最有意思的是“连锁式”,请看下一章。笑引子
  
  幽默像写小说
  
  写小说,有所谓“伏笔”、“暗示”、“冲突”。“伏笔”是早先埋好的情节,“暗示”是渐渐往那个情节引带,“冲突”则是高潮,等到各种“暗示”足够了,因缘际会地爆发开来。
  
  每个好的笑话,都能算是个精采的“极短篇小说”,里面自然也有“伏笔、暗示和冲突”,只是为了能引发“爆笑”,常常不先暗示,直接就进入“冲突”。


  
  举两个中国古典笑话为例——
  
  周公要我转话
  
  有个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学生发现了,问老师一直点头是做什么。
  
  “我是在聆听周公的教诲。”塾师说,“我刚才去见了周公。”
  
  隔天,学生也在堂上打瞌睡,被塾师一巴掌打醒:“你在干什么?”
  
  “我也去拜见周公了,周公说昨天他跟您说的话还没说完,要我转告。”
  
  “转告什么?”塾师又一巴掌。
  
  “周公正要说,我就被您打醒了。”
  
  “吹牛”这个词的由来
  
  两个人比吹牛。
  
  “我家乡有个牛皮大鼓,敲起来方圆两百里都听得到。”一人吹。
  
  “我家乡有条大牛,站在江南的岸上,可以伸着脖子吃江北的草。”另一人吹。
  
  “得了吧!天下哪有这么大的牛。”前面那人笑道。
  
  “问题是,没那么大的牛,怎么有那么大的牛皮,蒙你那么大的鼓呢?”
  
  埋伏一个笑引子
  
  前面这两个笑话的结构都很简单,前面是伏笔,后面是冲突。
  
  你或许说这不就是一般“两段式”的笑话吗?
  
  没错!特殊的是,这种笑话的“冲突”一定要由“伏笔”来引发,妙就妙在怎么安排那个“伏笔”。编笑话的人得先设定“结果”,再往前插入“伏笔”。
  
  举几个比较复杂的例子,你就会了解了。
  
  笑例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