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微释义•领导力
-
文景之治历来被历史学家们所称道,被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之一。
西汉初立国时,经济萧条,全国上下到处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注意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大力发展生产。文景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空前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以文景二帝冠名,那么,文景之治真的就应该归功于汉文帝和汉景帝二人吗?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毛泽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提到:“历史上不是说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
1957年6月18日,毛泽东在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中再次说道:“刘邦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和《汉书》上的关于文景之治的介绍,不是只看到表象,而是用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文景二帝之前,刘邦已经给继任的子孙们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当时,天下一统,社会安定,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刘邦制定出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只是因为时间短,效果才没有显现出来。到了文景二帝执政时,这些措施开始发挥作用,文景二帝起到的只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作用,所以毛泽东认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
毛泽东表面上是批判文景二帝守旧,其实是在暗指领导者不能因循守旧,否则就会走向死胡同。如果汉文帝、汉景帝之后,没有出现一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西汉王朝的寿命必不长久。
因循守旧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它的特点是不顾客观实际,只重主观想象;单凭书本或局部经验,无视客观规律。因循守旧的主要根源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认识,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汲取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小进即止、小富即安、小成即骄,缺乏忧患意识;不深入实际,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走群众路线,只凭领导者的意志办事。
因循守旧的反面,就是“解放思想”。毛泽东是主张解放思想的,在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强调全党干部要从迷信“本本”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联系起来,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是毛泽东中国革命的一个伟大创举。当时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和苏俄革命的成功经验,都是在城市发动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早期,中共沿袭以前的这种革命方式,始终不能取得成功,而且还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时,毛泽东看到了中国国情的独特性,提出应该以农村包围城市。而事实也证明,毛泽东的策略是正确的。
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领导者一定要打破以前的一些条条框框,好的要坚持,不好的要改进。
有的领导者认为过去干过闯过,取得了成功,于是想当然地按照过去的工作做法,不加区别、不加经验总结地一概照搬,抱残守缺地去抓当前的工作,是不可能再获得发展的。
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中,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努力做到,当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能够积极寻求突破,进一步提升组织的业绩水平。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刚上任时,到下属部队视察训练情况。他在几个部队都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单位训练中,总有一名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管下面,纹丝不动。军官不解,询问原因,得到的答案是:训练条例就是这样要求的。军官回去后反复查阅军事文献,终于发现,长期以来,炮兵的训练条例仍因循非机械化时代的规则。在过去,大炮是由马车运载到前线的,站在炮管下的士兵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以便在大炮发射后调整由于后坐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的时间。现在大炮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很高,已经不再需要这样一个角色了,而马车拉炮也早就不存在了,但训练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因此才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军官的发现使他获得了国防部的嘉奖。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对不因循守旧、要解放思想的一个最好诠释。
解放思想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死守旧观念,必然阻碍事物更好更快地发展,也必然无法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领导者要查查自身工作、学习作风是不是因循守旧,查查工作方式、方法是不是在因循守旧,查查发展观念是不是因循守旧,如果领导者不提高思想认识,不转变观念,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终将被社会的大潮所淹没。因循守旧只能固步自封,锐意改革方可勇立潮头。
每个十岁以下的孩子都不仅仅具有创造力,而且具有独创性。但大多数成年人却只会模仿其他人。领导者要想具有创造力,就需要打破你的偏见,强迫自己像以前那样带着孩子般的新奇去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把熟悉的当成陌生,把陌生的看成平常,不要只看到文景之治,就去学汉文帝、汉景帝。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