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微管理:小处着眼读《资治通鉴》 > 第 7 章 项羽自负过甚失天下——做事讲民主才能成功
第3节 微释义•领导力

  在秦朝末年的诸多起义军中,项羽起初是最有势力的一支,巨鹿一战,彻底击溃了秦军主力,继而大封诸侯,后来统一天下。刘邦那时也得听命于项羽。但是,历史的走向却给项羽开了一个玩笑,因为最终问鼎天下的并不是他项羽,而是堪称“无赖”的刘邦。
  
  公元前209年,刘邦聚众起义,人称沛公。不久,归附项梁。前207年,刘邦率军进攻关中,第二年进军霸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十二月,项羽率军到达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势力强大,刘邦只好到达鸿门见项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鸿门宴上,项羽本来有很好的机会杀掉刘邦,除掉这个最强的对手,但最后项羽还是因为“妇人之仁”,放了刘邦。后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6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楚汉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刘邦即帝位,建立汉朝。
  
  关于项羽的失败,历史上有过很多评论,毛泽东也曾经反复拿项刘二人作过对比。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观点有关。


  
  在古代社会,出身与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刘邦并无一技之长,但他却有过人的胆魄和组织才能,特别是善于用人。他能把当时的有识之士如萧何、曹参、张良、陈平以及郦食其等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并放手使用。正如他当了皇帝后自我总结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禽(擒)也。”刘邦说的“用”,就是肯于纳谏,善于选择。这也是毛泽东特别称赞的地方。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以暴风骤雨的声势摧毁了强大的秦帝国。当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已经覆灭了;楚军的主力已经被击破,主将项梁战死;赵国被围困,即将破灭。形势在逆转,秦王朝声势复振,起义进入生死存亡阶段。项羽在这时候成为主帅,完成了陈胜、吴广所不能够完成的事业,以他过人的才气,激励士卒,抱着决死的心情,彻底击溃了秦军主力。灭秦以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果项羽被刘邦打败。

  
  项羽的失败,是发人深思的。他除了在战略上发生一些失误外,一个重要教训是不能知人、用人,不肯纳谏。刘邦帐下的著名人物,如韩信、陈平、彭越,都曾经是项羽的属下,可项羽却不懂得人尽其用,听不进大家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精英们都投到了刘邦的阵营。
  
  毛泽东多次谈到项羽失败的教训,其实他不是在就史论史,而是在针砭那些缺乏民主作风的党的干部。
  
  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针对一些人自己说了算,不爱听别人不同意见的作风,讲了“西楚霸王”的故事,他说这些人有点像项羽,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
  
  毛泽东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从此以后,“西楚霸王”便成为党内批评作风不民主的代名词。
  
  项羽为什么做不到民主呢?这是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的。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所以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因为项羽太看重自己的名誉了,所以听不进谋士的建议,最后放虎归山,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其实是一个听不进意见、为了私心独断专行的领导者。


  
  不听意见、独断专行的领导者,现在也比比皆是。“政策”“领导指示”“领导意见”几乎成了领导领域的运行模式。更有甚者,有人从“专政”的领导者身上看到了成功,便认为民主的时代已经远去了。
  
  有管理学者就评论说:“中国特殊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似乎搞民主的企业都失败了,成功的大多是专制式领导,如华为的任正非、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娃哈哈的宗庆后等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在企业里往往一言九鼎,具有绝对的权威,其领导风格都似有专制与独断的特点。”
  
  这样的评论其实是有误导性的。很多人只看到了上述领导者的表面,却没有看到本质。联想柳传志过去每个月要请20个公司中有思想的年轻人与他对话;娃哈哈宗庆后每年200天都在市场上与经销商、客户沟通与交流;华为任正非聘请一批“御用文人”相伴左右……这使得他们的决策建立在鲜活的市场信息与群体智慧之上,从决策风格上来讲,似乎他们都是专制的,但他们决策的信息源与依据则是民主的,这就是所谓形式上的专制实质上的民主。
  
  任何时候,领导者都不能丢了民主。领导者具备了良好的民主作风,班子成员的意见能得到充分尊重,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这一点,刘邦做得很好。反之,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减弱,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就比较突出,好比失败的项羽一样。领导者要做的,就是努力团结班子,让自己有容人容事的雅量,乐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


  
  项羽做不到民主,所以项羽是不具备领导力的,这也是项羽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是,项羽失败了,仍不失为本色男儿、堂堂英雄。毛泽东坚信这点。青年时代,他憧憬过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在延安的时候,他说:“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焘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
  
  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因为“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现了一些个性风采。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