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微管理:小处着眼读《资治通鉴》 > 第 5 章 秦始皇一统天下定鼎——『专政有理』也要讲艺术
第3节 微释义•领导力

  孔夫子是毛泽东谈论得最多的一位思想家,秦始皇是毛泽东谈论得最多的一位帝王,毛泽东在评论他们时所表达的观点,时常透露出他的一些实践选择信息。
  
  儒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及实践的两大流派。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战国时一批诸侯国的改革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成功的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几千年来,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总免不了要谈论儒、法问题,免不了要作出扬此抑彼的评价。
  
  可以说,“秦始皇”和“孔夫子”,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两个盘根错节的“情结”,交替使用的文武之道。
  
  毛泽东经常对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1958年5月8日下午,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谈破除迷信时,岔开了话题说道:“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了许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我国的传统,引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嗜古非今者杀全家’,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一旁的林彪插话:“秦始皇焚书坑儒。”
  
  毛泽东瞟了林彪一眼,说道:“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460个儒。我与人辩论过,说我们是‘秦始皇’,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一番话,说得人们哄堂大笑,林彪显得十分尴尬。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孔夫子越来越反感,对秦始皇的功业越来越称赞。1964年,他经常谈到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同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他说:“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文革”开始后,毛泽东批孔扬秦,找到了一个靶子,这就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是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的专著。书中《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一篇,是这样说秦始皇的:
  
  “最足以代表秦始皇尚法精神的是焚书坑儒这两件大事……秦始皇对于儒家这样过不去,自然有他的理由:因为他们在一切观点上差不多都是对立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毛泽东把郭沫若的《十批判书》说成是尊孔反法的学术代表著作,明确表示不同意该书的观点。
  
  1968年10月31日,在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当面说:“拥护孔夫子的,我们在座的有郭老,范老也是基本上有点崇孔啊,因为你那个书上有孔夫子的像呀。冯友兰就是拥护孔夫子的。我这个人比较有点偏向,就不那么高兴孔夫子。看了说孔夫子是代表奴隶主,旧贵族,我偏向这一方面,而不赞成孔夫子是代表那个时候新兴地主阶级。因此,我跟郭老在这一点上不那么对。他那个《十批判书》崇儒反法,在这一点上我也不那么赞成。但是,在范老的书上,对于法家是给了地位的。就是申不害、韩非这一派,还有商鞅、李斯、荀卿传下来的。这些古董我也不劝同志们回去研究这一套呵。”
  
  1970年6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时,林彪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在场。毛泽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说道:“两千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就是这个修长城的皇帝——秦始皇。中国这个字有两说:一个叫瓷器,没有a字,就是chin(秦朝)。这个皇帝可做了些事情呢。人家骂得厉害。”
  


  1973年,毛泽东几乎是连珠炮似的向中国人、外国人宣告他批孔扬秦的观点。5月,江青在毛泽东住处,看到桌子上放着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大字本。毛泽东给了江青一本,并说:“我的目的是为了批判用的。”顺便又念了一首诗:“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
  
  7月4日,毛泽东召见王洪文、张春桥时,又特地谈起: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呵!林彪也是呵!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可是,古今称赞秦始皇的文字,委实太少,这使毛泽东很不满意。
  
  谈话中,他提起了李白,认为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也是讲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
  
  8月5日,毛泽东在和江青谈话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看法,还表现在他说的“马克思加秦始皇”这句话,这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对秦始皇的高度评价。“马克思加秦始皇”也是毛泽东治理中国的态度,简单点来讲,就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
  
  毛泽东扬秦抑孔,主要是肯定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秦始皇固然伟大,但是,毛泽东也并非对秦始皇的错误避而不谈。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和借鉴秦始皇善于集中力量于主攻方向。”但是,毛泽东也说:“历史上的秦始皇搞专制独裁,同群众路线是根本对立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走群众路线的秦始皇。”
  
  毛泽东的话给领导干部们提了一个醒。很多人认为焚书坑儒是坏事,但秦始皇只杀孟子一派“法先王”的460个儒生,不杀荀子一派“法后王”的儒生;只焚“以古非今”的书,不是什么书都焚。因为秦始皇要推进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他“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可见,秦始皇的这种坏事在当时有其必然性,难以避免。再如秦始皇搞独裁,是重大过错,但这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目的是要吞并六国,统一中国,这又有进步性。
  
  领导者不可能把工作做得面面俱到,有的情况下,出于某种好的制度施行的需要,在政治上是要实行专政的,要“善于集中力量于主攻方向”。但在文化上不可以“滥杀人”,“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条秦始皇是办不到的”。
  
  中国社会坚持的是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统一,集中统一要有群众基础才行,换言之,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因为我们党不是封建政治家集团,而是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政党。领导者要坚持群众路线,使之与集中统一的领导相结合,这也是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粗暴作风,造成生动活跃的政治局面的需要,同样也是领导者领导力的体现之一。
  
  简言之,领导干部在某些事情上可以“专政”一点,但不能背离群众路线,任何时候都要将功劳建立在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功劳不是自己的,是要给群众谋福利的。领导者要做走群众路线的“秦始皇”,这样的领导者才是符合群众意愿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