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微释义•领导力
-
李斯的《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有史以来的公文典范,清初文人还把它编入《古文观止》。毛泽东在读到《资治通鉴》时,对这篇文章也是大加称赞。
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他还说:“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思想上属于荀子一派(荀子,赵国人,战国时思想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经济上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等主张。他的“正名”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逻辑理论。——引者注),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始皇也算。”由此可见,毛泽东称道李斯进而及于荀子,是与他晚年扬法抑儒、扬秦批孔的思想倾向有关联的。
在1965年6月13日接见胡志明的谈话中,毛泽东把这个观点表述得更为明确了。他说: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他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儒家的左派”,这是有意识的评断。毛泽东从哲学观点、阶级立场对荀子和孟子思想作了区分,荀子的学生李斯从儒家的左派而变为法家,便合乎逻辑了。秦始皇用李斯,而法家是办实事的,这是毛泽东推崇李斯的一个重要原因。
毛泽东反复提到李斯,就是从《谏逐客书》中看到了李斯是一个办实事的人,而孔夫子则只说不做。领导都喜欢办实事的人,只有办好实事,才具有说服力。《谏逐客书》如果没有李斯法家的身份作底,没有事实依据,他就算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相信也是无法让秦王改变主意的。
很多领导干部都既要面对下级,又要面对上级。作为领导者,你肯定喜欢办实事的下级,同理,你的上级也会喜欢能办实事的你,而不是只说不做磨嘴皮子的人。当然,领导者办实事,也是所有管理人员的普遍要求。实事办好了,上级满意,下级支持,这样的领导者才能被称为是合格的领导者。
对上,领导者要认真执行上级决策,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部署和要求,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防止作表面文章。要积极维护领导权威,尊重领导,服从领导,对领导言行一致,不能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要在关键时候敢于说真话。领导不是神仙,考虑问题可能有不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干部要敢于出于公心,及时向领导提出不同意见,防止盲目服从,防止“愚忠”思想。
对下,领导者要真抓实干,而不是务虚。摆花架子、玩障眼法的领导者是肯定当不长久的。郑板桥诗中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多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领导干部才能得到所有人的真心拥护。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