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微管理:小处着眼读《资治通鉴》 > 第 2 章 商鞅立木为信开民智——领导也要讲究公信力
第1节 历史背景介绍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年),姬姓,卫氏,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少年时好刑名之学,研究以法治国,他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来,商鞅(当时称公孙鞅)做了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他“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并未照做。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他四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公元前359年,他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商鞅不仅有突出的政治才干,而且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攻魏国西部边境,双方势均力敌,秦很难迅速取胜,商鞅便写信给魏公子,假意言旧,约公子饮酒会盟。魏公子毫不怀疑,如约前来,因而中了商鞅的埋伏,魏军大败,魏国归还了过去占领的秦国河西之地,魏对秦的威胁一举解除。为此,商鞅得到了於、商的封地15个城邑,号为商君。孝公死后,商鞅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车裂而死。
  
  商鞅在秦执政约20年,使秦国国力大盛,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实力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