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史上最牛思想史 > 第 5 章 苏格拉底——求知 求是 求理
第3节 第三章

  三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欧绪弗洛运用本身的常识,得出了他想要的结果。这种装傻充愣的方式,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通过不断揭示矛盾来得出结论,这也是辩证法的精髓所在。
  
  苏格拉底的这番表现倒颇像智者的作风,但与普通智者的根本不同在于,他通过两者的对话,明确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做些什么,就能叫做虔敬?”也就是说,虔敬的定义是什么。
  
  智者对此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他们怀疑一切,一切都是相对。人性中没有善,也没有恶,什么叫好人?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水浒里面李逵为了劫法场救宋江,残杀了无数个无辜的老百姓,你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果依照智者的观点,他们都无所谓好坏,以为好和坏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性中有善也有恶。善是因为具备了知识,恶是由于缺乏知识。苏格拉底确信一个人如果懂得什么叫做善,他就会去做善事。相反,一个人绝不会明知故犯的去做恶,如果做了,他一定是因为无知。
  
  这个结论听起来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小偷,他当然知道偷东西本身是错误的,那他为什么还会去偷?难道小偷真的认为偷窃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这也太低估小偷们的智商了吧!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虽然小偷也知道偷窃是错误的,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财物,也就是为了寻求他们的幸福,所以小偷是为了寻求幸福而进行的偷窃。
  
  正如有人用迷药春药来占有女人,靠着三聚氰胺牌牛奶来发财,通过行贿送礼来升官,也是为了追求他们的幸福。
  
  他们去追求这种概念上的“幸福”,在苏格拉底看来,正是无知的表现。也就是说,由于对幸福定义的无知,导致了他们做出种种恶事。所以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判断什么东西表面上能带来幸福,而什么东西确实能带来幸福。
  
  就像今天社会上有不少男人热衷于“泡良”,也就是不断勾引良家妇女,数量越多越觉得自豪。
  
  那么上过女人的数量多少,能成为判断幸福与否的标准吗?
  
  甚至也有女人热衷于收集男人,以阅人无数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例如一个男人白活了,二个男人太少了,三个男人很勉强,四个刚刚有意思,五个六个七个八个……
  
  难道有过几十个男人,就能叫做幸福吗?
  
  这绝对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只能叫做无知。性欲是人类的本能,但淫欲绝对是人性中恶的一方面,单纯追求肉欲,只会让人跌入黑暗的深渊。说得更现实一点,一个天天只懂追女人的男人,你能指望他对工作热心负责,对家庭有责任感吗?人的精力可是有限的。
  
  不断追求知识,提升自己能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做到宠辱不惊,内心平静,也就能实现真正的幸福,这就是苏格拉底给我们的忠告。
  
  同时,这也是西方文明史一直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西方文化认为,人一出生,什么都不懂,因为无知,导致只会去作恶。为了改变这一切,只有通过后天不断教化,才能逐步使人性向善,最终实现和谐和道德。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道德准则的开创者,就是苏格拉底。
  
  中国儒家的荀况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人性本恶。不过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并不是荀况的人性本恶,而是他的大师兄孟轲提出的人性本善。
  
  至于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二八开,二分善,八分恶。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善和恶的划分,是有标准的,就像我们划分益虫和害虫一样。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