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第五章
-
五
现在我们当然清楚火可以用来消毒,杀灭病菌。但对于当时医学理论极度缺乏的古希腊,在那种极度危险、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能够冒着生命危险,通过仔细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实在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无比的智慧!
我深深地佩服他。
无独有偶,小希大夫的一个后辈,西方医学史上另外一个圣贤级的人物的成名之作,也是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下,单凭通过观察得来。他就是无数妇女的救星、偶像兼梦中情人,被誉为“母亲们的救星”的匈牙利医学家,塞麦尔维斯(Semmelwies),简称小塞大夫。
公元1818年,小塞出生在一个开杂货铺,讲德语(这个是他能够去维也纳学医,行医的基础)的犹太人家。家中排行第五,日常的主要工作是扮演妈妈的角色,也就是照顾其他五个比他还小的孩子,因此从小就对妇产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塞最早学习法律,中途改学医学,1844年,26岁的小塞就已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够好,做不了内科医生,他只好重新选择了童年时的兴趣爱好,当了一名光荣却不被世人看重的妇产科医生。
在19世纪中叶,生孩子是一个非常高危险的工作,当时的产褥热会导致30%的平均死亡率,也就是平均生三次会死一个妈妈,小塞的妈妈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按照这个比率应该已经是死过三回的人了,但她依然安然无恙,看来这运气不是一般的好。
妈妈的好运气看来是遗传给了小塞,因为不久他就把它运用到了工作上。
从学校毕业后,小塞大夫被分配到了维也纳总医院的产科病房,这所医院可不简单,乃是全欧洲的顶级医院之一,日后这里还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实习生,他的名字叫做弗洛伊德。
当时的产科分为一、二两个病房,一病房是大夫接产,二病房就只有护士了。
按常理来说,大夫的医学水平远远高于护士,因此接产的安全性也应该远高于护士。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大夫接产造成的产妇死亡率远远高于护士们。难道是水平越高,死的越多?
这种说法显然很荒谬,但广大妇女同志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她们只关注事实,不关注理论,这个事实就是去一病房等于找死。很多准妈妈们宁愿拖到最后一刻,宁愿在门诊那儿就把孩子给生了,也不去一病房送死!
新医生小塞大夫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搞清楚为什么两个病房的差异会如此巨大。当前的医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个奇异的现象,小塞大夫只得学习老前辈希波克拉底的做法,靠自己观察了。
他首先排除了技术水平,因为他实在不相信水平越高,死的越多这一荒谬的说法。
其次排除了拥挤的因素,因为名声在外,一病房永远是门可罗雀,二病房永远是接踵摩肩,总不能说因为人少所以死亡率高吧?
其他硬件设备、气候环境、房间大小都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一病房的大夫是男的,二病房的护士是女的,但这应该也不是问题,毕竟准妈妈们并不是因为害羞而告别了人世。
能排查的和不能排查的都已经查完了,小塞大夫对此还是一筹莫展,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眼看着可怜的妈妈们一个一个悲惨地死去,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泡在医院里。
决定性的转机在1847年出现了。小塞大夫的一个同事兼好友在给产妇做完检查之后,因为被刀割伤了手指而导致感染死亡。
小塞大夫负责给自己的好友做最后的处理,尸体解剖。
这个时候小塞大夫惊讶的发现,好友的身体出现了同其他得产褥热的女人一样的症状,可是,他是个男的啊!
男人也会得产褥热?太荒唐了吧!不过这也间接洗刷了大夫们的不白之冤,毕竟没有哪个大夫会去给他接生。
那么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呢?
小塞大夫仔细回忆了好朋友生命最后时刻的经历,终于找到了导致一病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尸毒!
这个答案看似很荒谬,尸毒怎么会跑到准妈妈的身体里,导致感染致死呢?要知道,当时生孩子也不是在太平间里进行啊?
这要从当时产科大夫的工作职责说起了。当时的产科大夫们除了替准妈妈接产以外,还要兼职一项重要工作:尸体解剖。他们在解剖工作完成之后,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投身到为准妈妈接产的光荣任务中去了。就这样,尸体里的尸毒,通过手,跑到了准妈妈的身体里……
这就解释了一、二病房的死亡率差异问题,因为二病房的护士没有资格解剖尸体。
小塞大夫给出的解决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字:洗手。
“母亲们的救星”就此诞生,也确定了了塞麦尔维斯一代医圣的地位。
正如希波克拉底通过观察,确定了火是扑灭瘟疫的正确方法一样,塞麦尔维斯也是通过观察,找到了洗手这一挽救准妈妈的良方。几十年后,曾在妇产科实习过的弗洛伊德还是通过类似的方法,找到了藏着病人心灵深处的一个无比广大的意识世界,从而开创了伟大的精神分析学。
这就是西方医学的一贯做法,先观察,得出解决方法,继而推理出医学理论,当然理论的最终确定还需要做大量的临床试验。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西方医学自然也就越来越发达。这和中医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依靠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的传授方法,截然不同。
不扯远了,回到正题。通过扑灭雅典大瘟疫,小希大夫一举成名,成为雅典城里颇有声誉的医生。他也被政府看中,兼职做了一名替法庭搞鉴定的医生。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因为爱好旅游而被亲戚告上法庭的倒霉孩子,小德。
当然,这个时候的小希大夫还没有拥有本章开始时那一大串令人眩目的头衔,他还只是雅典城里一位青年名医。
这位青年医生的人品无疑是非常过硬的,他在给小德进行精神诊断的时候,发现这个年轻人根本就不疯癫,反而是一个聪明绝顶、智慧出众的思想家。于是他在法庭上为小德据理力争,终于使得被冤枉的小德无罪释放了。
两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医生小希成为了哲学家小德最好的朋友,日后他的很多医学上的观点,也深受小德的影响。能最终成为一代医学圣贤,成为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哲学家小德功不可没。
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最大的差异,正是在思考形式上的不同,一个讲究经验,一个讲究逻辑。中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讲究的是代代相传的经验,然后通过不断积累,使得这个资料库越来越丰富。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用药和为人处事挂上钩,也是这个道理。
但西医就完全不同了,西医和希腊自然哲学类似,来源于逻辑推理,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问题而推理出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最终走上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道路。就像塞麦尔维斯解决产褥热的问题一样,虽然他只是为了解决死亡率过高这个问题,而给出了洗手这个简单的答案,但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门新的医学理论诞生了,这就是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无与伦比贡献的细菌学。
中西医之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来就没有明辨出一个是非,我们说说两者的起源差异也就足够了。如果说哪种更加好?我也不知道。
在遇到哲学家小德之后,小希大夫也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单纯的医生了,他要提出属于自己的理论!
经过勤奋钻研,加之好朋友的耐心指点,小希大夫的理论水平得以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一代理论大师。在他提出的种种医学观点中,最和哲学概念接近的,当属体液学说。
就像他的好朋友小德提出世间万物由原子组成,小希大夫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这四种体液组成。四种体液的人体内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具体来说,性情急躁、动作迅猛的属胆汁质,性情活跃、动作灵敏的属多血质,性情沉静、动作迟缓的属粘液质,性情脆弱、动作迟纯的则属抑郁质。人所以会得病,就是由于四种液体不平衡造成的。而液体失调又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起决定性影响的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因此要想预防疾病,最重要的是饮食起居要节制,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偏食挑食,简陋的饮食往往比精美的饮食更加有益于身体健康,看似珍贵的食物其实营养价值并不高。每顿最好吃七分饱,肉蛋奶水果蔬菜都要吃,糙米比精米对身体更好,鱼翅燕窝这些华而不实的玩意则可以放弃了。
这样做不仅仅只是出于环保理念,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鲨鱼和金丝燕,而是实在没有什么必要去吃。体现一个人高贵的是思想,而绝对不是去看他吃的东西要花多少钱。
在几百年后的中国西晋时代,玄学感性派的嵇康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被誉为真正正确的养生之道。中西方的文化,在这一刻又一次得到了交融。
中西方古人都懂的道理,为什么今天中的许多人还不能去理解呢?他们向往的真的是去品尝美食吗?还是只是为了面子?
虽然今天我们知道,小希大夫对于人的气质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人体并不是由这四种体液组成。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说某某人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就说他是胆汁质;如果某人性格活泼,动作敏捷,就会说他是多血质;同样,做事慢条斯理,火烧眉毛也不急的,就是粘液质;而动不动就觉得天塌了,却又做不出及时反应的,无疑就是抑郁质了。
在当今中国,乐嘉提出的所谓色彩性格学风靡一时,大意是人的性格可以分为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号称一门独创的心理学科。但实际内容完全是拷贝小希大夫的体液学说,乐嘉不过是把胆汁型换成黄色,把多血质换成了红色而已,纯属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因此方舟子说他在剽窃,也有那么几分道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