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北大的精神地带

  北大燕园是个热闹的地方。
  
  北大的一个学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或许北大既不是中国最大的大学,也未必是最美的,但是却是我最熟悉和最热爱的地方。
  
  比如,最让北大人留恋的精神地带,除了未名湖,必是三角地了。
  
  三角地,其实面积不大,不到10平米,因形状似三角形而得名。它与北大百年讲堂仅一路之隔。
  
  在历史上,它作为北大“民间信息发布中心”,曾是北大师生发表见解,表达观点的民主阵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三角地就是北大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思想圣地,是北大精神的缩影,是蔡元培“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象征。
  
  20世纪90年代后的信息栏上,贴满了租房、讲座、求职的信息,北大学生在三角地查看信息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特色。
  
  遗憾的是,2007年11月,存在了几十年的北大三角地信息栏被拆除,那时我刚到燕园两个月,听说拆除的消息,我也深感遗憾。
  
  校方称信息栏商业信息过多,此举为环境整治的需要。
  
  在北大它是一个信息集散地,各个协会的海报在这粘贴,当然也避免不了一些住房之类的广告,但不可否认,它是燕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三角地已成了校园中心的代名词。


  
  我听说拆除三角地的消息传到钱理群教授那儿的时候,68岁的钱老显得有些激动,猛地从沙发上站起来,说道:“那以后所有消息都得先通过学校审批了?”
  
  未及回答,钱老重又靠回原位,默默道:“那就不再是‘三角地’了。”
  
  可见,这样一块小小的区域,已经成为如钱老等一批北大人的精神记忆。
  
  现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著名诗人西川1981年考入北大时,发现周围的同学“只要是字,都会凑过去看”。
  
  当年的北大,每幢宿舍楼有一个电视机房,报纸杂志很少,地处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的“三角地”,理所当然成为校园生活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每次路过“三角地”,这位校园诗人总会跳下车,把破单车一架,凑近布告牌,搜索最新人文讲座、社团信息与学术争鸣。从大饭厅打完饭的学生,许多端着饭盆径直走到布告牌前,边看边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三角地”开始进一步确立它的价值,渐渐成为北大精神的象征。
  
  关于三角地,让西川至今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趣事,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了中国首场行为艺术。


  
  据说一天中午,几个年轻人从长梯子爬上“三角地”旁的学三食堂,在一块木板后,开始往下面扔衣服。他与驻足的学生都看呆了,衣服扔完后,几人往外走,女生都低下了头,只有男生看见他们都穿着泳裤。
  
  随即,这几个前卫的文艺青年“晕菜”了,食堂的师傅不知什么原因,已把长梯子搬走了。
  
  2007年的时候,这里还曾发生过一段浪漫的故事。
  
  当时一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女孩,在北大偶遇一名被单位保送到北大读研的男生,并一见钟情喜欢上了对方。
  
  故事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但这个女孩单恋这名男生已有9年。那天,已是吉林大学教师的女孩再次来到北大三角地,贴出征婚启事,也了却自己一桩心愿。
  
  可想而知,如果三角地没拆,也许这里可以引发我们更多的话题。
  
  关于三角地这块精神地带的拆除问题,各方意见褒贬不一,似乎大多数人是惋惜的、遗憾的,我本人也是持这种意见,感觉三角地是一段不可抹去的历史,它承载着北大人的精神信仰。
  
  如今北大三角地依然热闹,依然被人关注和提起,这里每天依然是人流穿梭,各种宣传条幅和活动展板摆满两侧,每到学期初,这里还是各种学生社团的宣传活动“阵地”。

  
  在这块精神领地上,北大人将演绎出更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出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