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讲座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

  近些年,社会上各种版本的“北大讲座”系列图书非常畅销。
  
  这一方面彰显了北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彰显了北大学术的魅力。向往北大的人,无不向往北大的讲座,平日里,散布在各个教室的周末讲座更是北大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
  
  不敢想象,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它将变成思想贫瘠、荒芜人烟的戈壁滩;如果北大没有讲座,那么北大精神的百分之八十都将孱弱无力。
  
  到底什么是“讲座”呢?通常来说,就是学者台上讲,学子座下听。
  
  有人总结说,北大有“三多”:一是社团组织多,二是学术活动多,三是思想流派多。而“三多”的集中体现,就是各种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讲座。接着有人会说:不听讲座,不算到北大;还有人说:在北大课可以不上,但讲座决不能不听。
  
  一般来说,凭借它的声望,被邀请者不管名气多大,职位多高,都不会拒绝。于是,北大的学生有福了,可以见识到各个领域最优秀的思想者。
  
  尤其让外人羡慕的是,北大学生一直有听取世界顶级讲座的运气和机会,这也是北大学子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
  
  现在,北大校园内每天还会在条幅上、BBS上、讲座网上公布各种各样的讲座信息和一些热门人物的热门讲座。
  
  每次开讲前,门前都会挤满听讲的学生,座位更是被提前数小时“预订”,桌面上满是用于占座的物品。主讲人带来的是思想的盛宴,听众带来的是问题、思索、感悟和辩论,好不惬意。
  
  北大校园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而经典的段子。
  
  20世纪90年代初,北大邀请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在学校定期演讲,一位毕业校友强烈要求加入。校方问:人家都是著名专家学者,你的身份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是著名本科生。
  
  在北大听讲座,也是我汲取学术养料,丰富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途径。自从我进入北大当保安开始,工作之余我只做三件事:阅读、蹭课、听讲座。
  
  我通过在北大的学习,可以体味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称讲座为“知识快餐”的意思。
  
  他说,讲座可以让学子们了解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经法诸学科的最为基本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深入研究与探讨某一方面的学术前沿问题。
  
  我正是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


  
  在北大,大大小小的讲座我听了上百场。比如,我在光华管理学院听过王石讲他早年的创业史、冯仑讲他的企业经营战略,还听过俞敏洪、杨澜、李开复、林毅夫、黄怒波、张亚勤等人讲述他们的奋斗史。
  
  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地产界思想家冯仑的讲座。
  
  记得有一次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听他讲“从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我觉得很有味道。
  
  他说他曾经和大陆一批企业家去拜访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李先生专门到电梯口去迎接他们,和他们一一握手,同时李先生还看到旁边有一位服务员站在那里,李先生又过去跟这位站岗的服务员握手。
  
  李先生的做人品格给大陆企业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都想知道李嘉诚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李先生告诉他们八个字“拥有自我,建立无我”。
  
  说简单点,就是你既要把自己当回事,又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这给大陆企业家上了有益的一课。
  
  冯仑还谈到,李嘉诚先生虽是香港首富,可是在李先生之前一定有人比他更有钱,那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可是在他之前一定有人比他更有钱,那这些人又现在何处?

  
  冯仑最后总结说这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开始就走正道,并用一生去经营,所谓伟大都是熬出来的,守正才能出奇。
  
  这给我们青年学子以很大在他的“理想丰满”讲座会场的人生启迪,只要你坚持理想并为之奋斗,发财致富只是顺便的事,它只是你事业的附属品。
  
  他也告诫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干任何事情都不能投机取巧,要脚踏实地,钱心跟着人心走。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一夜暴富、急功近利的心态弥漫在青年人中间,这也是很多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错了,后面也就全部错了。所以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每天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哪怕是每天进步1%,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就算暂时没有达成目标,其结果也是好的。
  
  此外,中文系的名师如陈平原、温儒敏、陈晓明、曹文轩等教授的学术讲座和课程,我也认真聆听和切身体验过。
  
  遗憾的是,钱理群教授和陆俭明教授已经退休了,但有一次,我还是有幸听到钱教授回校给同学们讲学者的责任意识以及我们作为“后死者”的社会担当。
  
  此外,陆俭明教授也被邀请回校给研究生做学术报告,我有幸当场感受他的语言魅力。
  
  一次,讲座结束后,陆教授夫妻俩去给自己当年恩师的遗孀拜年,回来时,我们再次在校园内相遇,我主动问候陆老夫妇。他很好奇,问我怎么认识他的,我说我刚听过您的讲座,他显得很高兴。因这讲座得来的缘分,我们互祝新年,小叙了会儿,他还主动询问我在北大的生活学习情况,让我好好利用北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充实提高自己。
  
  从中文系毕业的著名 刘震云,其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2011年矛盾文学奖。那次在“中国 北大行”的系列活动现场,我有幸聆听了他谈创作的感悟。
  
  有意思的是,在中文系百年系庆论坛上,刘震云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关于中文系一些老教授的故事,还说到当年自己的班主任程郁缀老师曾组织同班同学聚会,但听说班上最漂亮的那个女生从美国回来了,因为自己当时还在河南的村里,所以没来参加,其中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想把对这位女生的回忆永远保持在20年前,当时全场轰动。
  
  北大著名教授,美学家叶朗先生的课和讲座我也有幸多次聆听,他讲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他给人的感觉也是亲切和善,所以颇受学生好评。我在校园里经常能碰到他,但我并没有和他说过话,我发现他总是低着头走路,像在思考什么问题。
  
  在北大的日子里,在一个又一个的讲座现场,我常常为学者们的学术造诣所陶醉,也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更为很多教授的无私分享所深深地感动。
  
  我想北大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讲座,才让学术薪火代代相传,才日益凸显出北大的核心竞争力。身处这样的校园,我甘愿在学术的世界里一直聆听下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