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中文系是个海洋
-
奥运会结束后,我如愿考入北大中文系,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生活逐渐由苦涩变得甘甜起来。
当时,我的身份是北大保安兼燕园学子,之后我于2009年报名成为北大平民学校的一名志愿者。在平民学校,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与新学员沟通交流,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下多阅读,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课下的时候,他们会问我是如何考上北京大学的?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制定复习目标,坚持看书就行了。
后来他们很多人都对我的故事感兴趣,想让我多讲讲我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也包括我是怎样备考复习的,在北大这两年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感受。
我想他们之所以关心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主要是因为我与他们有类似的背景,差距不是很大吧。
当我意识到我的这些奋斗故事不仅吸引他们,而且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时,我便乐于分享我的更多故事。
谈到我与中文系的渊源,我告诉他们,北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系,也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名牌大系,能够在这里学习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我向往北大,是因为我曾在书中看到,这里有一群喜欢读书的年轻人,自由地生活在这个大园子里,他们的背影无处不在。无论清晨还是黄昏,这样的背影都会出现在未名湖畔的石堤上、图书馆前的草坪上、教学楼旁的迎春花树下、山坡树林的石砌曲径中……
我向往北大,是因为这里多的是匆匆赶往教室的身影,多的是匆匆赶往图书馆的身影,多的是热烈讨论问题的身影……
我向往北大,还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学子都像海绵吸水那样,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充实自己的生命,拼命地提升自己的智慧……
而中文系就是北大最动人的地方。
有时候我感觉和他们讲得不过瘾,我就写成文字,不想,这促使我清晰地梳理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让我更加坚信就读中文系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喜欢文字,我痴迷写作,我享受在北大中文系的每一天。
很多人说在北大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思想和一种精神。这种说法更多地会体现在师生之间那种难以言表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当中。
当年袁行霈先生写给学生的一段话是这样的:“我真喜欢给你们上课,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我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凡是在我觉得应该有反应的地方,你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在北大,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铸造你的人格,锤炼你的灵魂,塑造你的精神。
正所谓百年学术,薪火相传。今天当我坐在北大的课堂上,静静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中文系历史上,诸如严复、鲁迅、胡适、沈从文、王力、游国恩等众多大师名家,都曾经任教于此,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学术理想,为学科建设、学术传承、文化进步乃至民族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相信今天每一个在北大中文系求学的学子,不仅可以受益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如袁行霈、陆俭明、钱理群、温儒敏、谢冕、洪子诚、陈平原、曹文轩、程郁缀、蒋朗朗等当代名师和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人格气象、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在中文系读书,总有惊喜有趣的故事发生。
我曾选修曹文轩教授主讲的“小说的艺术”课程,课程即将结束那天,曹老师走上讲台,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今天是最后一课,同学们应该如何如何,也不是考试细节安排,他是这样说的:“快过年了,今天所有在这儿听课的同学,下课后我们一起吃个饭,曹老师请客。感谢你们这一学期的配合!”
你可以想象当时那个惊喜的场面。
那天课后,从教室到餐厅的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派提前过年的氛围。在农园餐厅三楼曹老师为我们摆了三大桌宴席,师生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特别开心,我们都向曹老师敬酒并互致新年祝福。
在餐桌上,我们和曹老师继续探讨文学创作话题,交流“小说的艺术”。更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吃完午饭后,我们还和曹老师在百年纪念讲堂门口合影留念。
我珍念这样宽厚的北大,我珍念这样亲切的老师,我珍念这段金子般的北大岁月。
我清楚地知道,考上北大,入读心爱的中文系,实现了少时的梦想,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还很长,以后的故事还会更精彩。
而我已经做好了继续吃苦的打算,面对任何困难我都不会低头的,多少困苦我都熬过来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奋斗,就是要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中文系会见证我的奋斗的。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