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八国联军进中国,袁世凯的机会来了下篇
-
西方也不傻,知道老太后在胡折腾。当时的西方报纸社论曰:“中国与各大强国同时在作战,它是由西太后和她的奸党的选择而作战的。他们万分愚蠢,妄自尊 大,自以为他们能够安全地抗拒列强……不管发生任何事件,这批奸党若不自动离去,就必须被逐出北京城。希望有可能把光绪皇帝寻出来,把他重新置于皇位之 上。现时必须对中国人明白指出,挑起目前战争的是西太后,我们不是对中国作战,而是对那个篡夺政权的北京政府作战。”马士评价曰:“地狱里有怒鬼,但是比 不上一位妇人受着藐视的时候怒气之盛。”这种怒气让中国走向了“挑衅国际法”并“蔑视全世界”的末日疯狂中,其直接后果就是八国联军进中国,人家进得有理 有据,其正当性来源于两大根据:“第一个是根据国际法。国际法保护外交使团和驻外使馆,同时也保护侨居他国的外国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中国破坏了使馆不 可侵犯的神圣性,毁坏外国财产,使外国人失去生命,理应受到制裁并进行赔偿。这是一些有着严格规定的法规,自1840年以来,欧洲列强常常把它们强加给中 国或者其他国家。与这一规范国际行为的世界性法规相比,列强干涉中国的第二个根据并没有崇高威严,也没有那样明确的规定,但对于参与帝国和殖民地活动的人 来说,其重要性丝毫也不比国际法小。这一根据就是传播文明的使命感,就是所谓“白人的责任”。按照这一理念,西方文明的代表者们有责任去教育其他地区中那 些文明程度不够的居民,并且改变他们的野蛮状态。英国在中国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类似文明使命的活动了,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他们把这一活动组织成了一项教 育工程,在这一工程中,他们教育中国如何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的成员。义和团起义不仅使这一工程突然中止,而且表现出中国人天生具有的那种不断再生的 和潜在的野蛮和残暴。”
下面,我们看看西方是如何应对的吧:
5月20日,各国公使召开了公使团会议。会上大家还很乐观。会后给总理衙门提交了联合照会,说:五天之内不给满意答复,我们将自己派兵前来维持治安与秩序。中方在最后一天回复说,我们一定严厉镇压义和团。
5月26日,公使团再次召开会议。照会总理衙门,质问中方将采取哪些明确而有效的措施。如果没有满意的答复,他们立即派兵前来。
5月27日,庆亲王奕劻接见外国公使代表,表示:义和团既是你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正在采取一切措施保护使馆与教堂。而他作为驻京清军指挥官,也愿意亲自承担对所有外国人的保护。公使们相信了他,决定再观察一天。
5月28日,义和团焚毁丰台车站的消息和京津路轨均被拆除的谣言震惊了外国公使。他们立即举行会议,西方民主史上,罕见地一致通过,同意不失时机地调 卫队前来保护使馆。戊戌维新失败之后,也就是1898年9月,西方曾争取到了每国30员海军卫队保护使馆的特权,日久无事,又都减少了。现在,经过一番争 执,5月31日,中国政府终于同意,每国派兵不超过30人。于是,第一批运进336名,第二批运进80名。与此同时,沿海集结二十多艘战舰。6月初,义和 团开始拆除京津路轨。6月10日,英国公使紧急求援,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2000名联军士兵从天津出发,前往北京。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已走不到北京 了。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中国内陆挺进。
6月21日,中国政府宣战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招抚义和团。被主子当作炮灰用了,这是多大的荣幸啊。义和团群情振奋,爽歪了。天津的义和团甚至连聂士成 都看不起了,见了聂士成那是挥刀相向,喊着要杀他,吓得聂士成下马绕道而行。至于其他官吏,义和团更是对他们呼一喝二的,不是喝令他们下轿,步行到大师兄 处向神拈香,就是喝令他们下轿免冠,站立道旁,恭候义和团过去。
8月12日,八国联军越过通州向北京进发。
8月14日,慈禧召见大学士、六部、九卿,已无一人应召。晚间在宫中只有三位军机大臣:王文韶、刚毅和赵舒翘,慈禧一脸凄怆,要求三人随她母子同行。
8月15日,太后西巡了。
老太后诱敌深入,她成功了——把八国联军引向了北京。那么我们的袁世凯在干什么呢?用李鸿章的话来讲,那是“幽蓟云扰,而齐鲁风澄”:
(一)有教案,就严肃处理。并且派出军队,切实保护教堂教士。在其护卫下,山东全省没有一个洋人遇害。就是中国教民,袁世凯也切实保护。刚开始,政府 强迫教民退教,并要求他们写下永不习教的保证书,袁世凯也执行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地方属吏太过严酷(不让百姓信教,本就干涉信仰自由嘛)。袁世凯一 看不妙,马上停止退教措施。不管洋人土人,教会教徒,一概保护。
(二)政府不让剿灭义和团,那就查禁瓦解。但是若匪来找官兵的事,则放炮痛击。谁不放炮痛击,一概正法。义和团歌曰:杀了袁鼋蛋,我们好吃饭。并且在巡抚衙门壁墙上画一头戴红顶花翎的大乌龟,趴在洋人屁股后面。袁世凯当然不与他们一般见识。
(三)3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山东巡抚。由于武卫右军远远不够用,于是他奏请将山东原有的三十四营勇队拆并,留下二十营1500人,改称武卫右军先锋 队,重加训练,并且换上新式毛瑟枪。以后又把其余十多营部署在全省各要地。义和团的刀枪不入,当然对付不了洋枪洋炮的新式军队,结果当然很惨。
(四)5月,政府想把义和团改为官办团练,让袁世凯考虑是否可行。他考虑的结果当然是不可行:义和团聚众游行,抢劫财物,不得谓之保护身家;烧杀掳 掠,抗官拒兵,不得谓之非作奸犯科;掠害平民,骚扰地方,不得谓之为专仇洋教。总而言之,义和团不是好东西,没法收为官用。
(五)6月,政府招袁世凯北上勤王。袁回曰:京师为天下根本,我应该去的。但是东省也很重要啊,我一走就乱套了。有人认为这是袁世凯虚伪。我觉得,他 还是实在了。因为他知道,他的部队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而且,他一走,山东肯定要乱。但是又不得不有所表示,于是派孙金彪带领三千人马北上。政府一听说东 省也重要,遂同意袁不再派兵,于是,袁赶紧撤回孙金彪。但是政府却又要他们奔赴天津。袁世凯不愿意了,天这么热,光叫我兵来回跑呢?遂不奉朝命。政府再 命,袁世凯改派夏辛酉率兵北上。7月14日,天津沦陷。夏辛酉去了也不顶用,净在路上逗留观望了。北京危急,太后又命袁世凯北上勤王。袁世凯依然按兵不 动。手下张勋请缨,愿独树一旗,作马革裹尸之计,以报君父大仇。对于这么一个憨蛋,袁世凯光口头奖励,说他是个好同志,就是不批他上前线。对于义和团,他 撵着他们上前线,政府正式招抚义和团后,山东义和团蠢蠢欲动,袁世凯对他们的要求是:天津前线更需要你们,快上前线去扶清灭洋;谁不上,光在山东捣乱,谁 就是假义和团,别怪我不客气。
(六)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广总督李鸿章都知道太后是在玩火,对于北京的谕旨,均不奉诏,并且与西方各国策划出一个互不侵犯、互保安全的东南互保同盟。袁世凯也加入了。事后袁世凯跟属僚说:“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搘柱,国事尚可问乎?”
(七)8月,政府不但把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让他做议和全权代表。袁世凯早就认定,“和议将开,筹办善后,自以抚恤被扰教民为 第一要义”。于是主动命令州县官吏亲赴各乡调研,将团民财产查封变价,以作抚恤之用。地方官不好好查,袁世凯就说,将来所需抚恤款项,由地方官自行筹备或 自行垫赔。看来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知道最后就是这么个结局。
(八)12月,八国联军打到了直隶南部,与直隶邻近的山东各县纷纷告警。袁世凯认为,山东的义和团已剿灭殆尽,八国联军没有借口前来侵犯。同时他给德 国驻京公使穆默等人打招呼,要求八国联军不要进入山东地界。由于没有及时得到穆默等人的回复,袁世凯遂让各县打造山东界牌,到处竖立。甭说,还真管用,八 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牌或者墙壁上书有“此山东境”字样,便立马儿掉头,不加进犯。这一切,让山东绅民齐声感颂。
(九)由于袁世凯的保教措施,导致义和团的首发地——山东居然成了洋人的避难地。不但在境洋人得到了妥当的保护,就是外省洋人也纷纷前往,得到了袁世凯的周密护卫。这一切,让袁世凯在洋人眼里闪闪发亮:中国官员也有讲游戏规则的嘛!
(十)当然,主子对袁世凯也有怨言,为啥不上京勤王呢?好说,袁世凯一看太后逃到了山西,就上折说,山西太穷了,没吃的没喝的。我这里有十万两,派人 星夜兼程给太后送去。并且表示,仍当随时赶筹巨款,源源接济,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是第一个把接济款送到太后处的,之后更是源源不断。太后出逃 的时候,一无所有。袁世凯的这些作为,让太后感到了满足与慰藉。我们可以说他是投机,也可以说他是忠诚,当然也可以说他厚道。当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时,袁 世凯既派张勋带兵前往护驾,又派姜桂题去河南护驾,他的心细与周到,博得了老太后的欢心。
一句话,八国联军进中国,让老太后蒙尘,狼狈不堪,却让袁世凯发光,意气飞扬。
当然,袁世凯也有倒霉事。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跟随其在济南居住的生母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当然要申请离职丁忧 回籍营丧的。但是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所以下了夺情之谕,说:俟大局稳定,再行赏假。令其在署穿孝百日,仍照常视事。只在公文行式上由别的官 员代印。袁世凯这样的孝子,当然老大的不乐意,但是不管是在京谈判的李鸿章、奕劻,还是山东的士绅,纷纷请袁体念时艰,听从朝命。李鸿章与奕劻的来电里, 更是有“扶柩归葬,有令兄等肩承,幸勿拘执”等语。一句话,您已经出嗣叔父了,所以对于生母的丧仪自可降服。想当年其生父袁保中去世,其堂叔父保恒、保龄 也是以同样理由不准他回籍奔丧的,袁世凯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移孝作忠了。
就在袁世凯百日大孝过后不久,好事又来了——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有人说,李鸿章临死前举荐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继承人,并且 说了一句:“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关于李是否说过这句话,至今还在争论中。但是,李鸿章是否说过这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没有李的举荐, 直隶总督也是袁的。另有一则野史传说,李氏暮年染病之际,有人劝他保奏直督人选,他回的是:继任有人在,我不想保举了。也就是说,李氏也知道,自己保举不 保举,直督都是袁世凯的了。而且,在李鸿章辞世前,他曾请过十天的病假,老头为签约而大量咯血的事儿政府不是不知道,诸多大吏也注意到了李没有多少时日 了。所以,对于李的后事,政府当早有考虑。事实上,11月7日下午,是李鸿章的政治副手、《辛丑条约》的助理谈判、直隶布政使周馥把丧报打到从西安回銮刚 刚走到河南荥阳的太后手中的。这个丧报,既不是李氏的遗折,也无李氏保荐袁世凯任直督的任何话语。太后当即根据周馥电奏明发上谕: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 洋大臣,袁到任前由周馥护理。
所以,无论李氏是否乐意,袁世凯都是他当然的继承人了。更何况接任后的他,也网罗了李鸿章的主要班底,骨干人物有杨士骧、杨士琦、孙宝琦、赵秉钧、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齐耀林等淮系官僚。李氏捐馆,袁的挽联云:
公真旷代伟人,旋转乾坤,岂止勋名追郭令;
我是再传弟子,感恩知己,愿宏志业继萧规。
上联所谓的郭令,乃是中唐名将郭子仪,别名郭令公,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兴唐朝大业中居首功。袁世凯以此联比喻李氏乃清朝“同光中兴”的柱石。
下联,袁氏就自认再传弟子了,而且向前辈表态,革命尚未成功,我就萧规曹随吧——汉初名相曹参继承萧何开创的局面。
这联还不算夸张,比喻也算贴切。
之后,天津李鸿章祠堂建成,袁又再次撰联:
受知早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
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上联所谓的汾阳,还是郭子仪,郭祖籍山西汾阳,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平乱后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袁再次自认是李氏的衣钵传人。下 联,拿诸葛来比李氏,有些过了。按鲁迅的说法,诸葛多智而近妖。且守着个弱智阿斗,想出祁山就出祁山,想出几次就出几次,端的爽歪了。李氏被中国的人事缠 了一辈子,啥事也干不成,怎么能与诸葛那妖比呢?不通。
更不通的是范文澜先生,对着李袁之间的师承关系破口大骂:“卖国衣钵传授有人,老贼死了等于不死。”堂堂的历史学,怎么搞成村妇骂街了呢?这仇恨都从哪儿来的呢?叫人看得莫名其妙!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