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节 长眠涪陵
-
时光荏苒,安仲琨牺牲60年了。
2009秋,在纪念重庆解放60周年之际,《重庆晚报》在河北省行唐县党史办、12集团军军史办、安仲琨的亲人及热心人士的协助下,相继在“重庆珍档”栏目中,以《1949,彭水马头山血战》、《2009,千里追寻战将安仲琨》为题,两次刊发了安仲琨的事迹和后人、战友对他的追思。英雄的事迹感动了无数读者,纷纷致电《重庆晚报》,分析他可能安息的地方。
事实上,从2009年3月报社记者张卫、冉启虎、毕克前往彭水朗溪乡马头山采访以来,就没有放弃对安仲琨结局的追寻,无论远在徐州的第12集团军还是烈士的家乡河北行唐县,及北碚、璧山、青木关等地,他们一路艰苦寻访均无结果。
安仲琨,作为1949年解放重庆时我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他究竟安息何处?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不能不问下落!
天道酬勤!电影《集结号》连长谷子地最终找到了他牺牲的47个兄弟,《重庆晚报》记者张卫、冉启虎、毕克历时半年寻访,终于找到了安仲琨的安息下落——他与506名战友,长眠于涪陵区革命烈士陵园。
原涪陵军分区老兵何建勤看到《2009,千里追寻战将安仲琨》(《重庆晚报》2009年9月7日)报道后,来电称,安参谋长的墓可能转到了原涪陵军分区旁的老公园内,因为原涪陵军分区驻扎的就是第12军36师。
“36师是安仲琨的老部队。”何建勤说,1951年,他在涪陵工作时,军分区隔壁有个公园,园内球场边有座长方形烈士纪念塔。据称,塔里埋的是36师参谋长。“我已有20多年没到涪陵,不知塔还在不在,它是不是安参谋长的最终安息地?你们可去查查。”
9月21日,根据何建勤的线索,晚报记者张卫、冉启虎、毕克等前往涪陵原军分区旁的老公园。这里正在修建乌江二桥引桥匝道,周边建筑早已拆迁,公园路方圆数千平方米内全是废墟。断墙残壁上,一张平面地图清晰地标注着“军分区”、“公园路”等位址。桥头,一个孤堡被两条匝道包围,堡上荒草丛生,一棵刺槐枝繁叶茂。废墟上一位种菜的农民告诉他们,原烈士纪念塔就在孤堡上。“具体位置就在刺槐那儿,但塔80年代末就搬走了。”
烈士塔搬到了哪里?涪陵区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张丁告知,该塔和峨颈关烈士墓一起,1989年合并到了堡子山,即现在的涪陵区烈士陵园。烈士遗骨迁葬后,原纪念塔拆掉。
沿着这条线索,记者们又追到堡子山。涪陵区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王驿飞说:“安仲琨和他的战友们,就安葬在这里。704名烈士名录中,镌刻着安仲琨的名字。”随后,王所长带他们来到“烈士英名录墙”,果然刻着“安仲琨”三个字。英名录旁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2军36师1950年涪陵地区剿匪简介》中介绍:“1950年初,成都战役后,36师奉命回师涪陵,组建军分区进行剿匪。1950年,涪陵、酉阳两军分区联合剿匪,至1951年肃清匪患。据统计,我军剿匪大小战斗1141次,歼匪86094人,俘虏18810人,自新60566人。我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36师牺牲师参谋长安仲琨以下干部、战士506人,炮九团199人,31师24人,西南服务团29人,共牺牲干部、战士758人。”
王驿飞解释说:“704人,是指收录在烈士陵园里有名有姓的烈士,是从1949年至今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英烈;758人,专指涪陵地区1949年-1951年,为解放重庆和剿匪牺牲的军人,这一数据以36师为主。整个解放重庆的五支大军中(11、12、47、42军及湖北独立一师),牺牲者远不止这个数。”
安仲琨明明是在川黔作战的彭水马头山牺牲的,为何与剿匪扯上了关系?原12军36师宣传干事、涪陵区药监局离休干部李继承称,解放大西南时,敌我均称对方为“匪”。我军入川后,各县很快解放,但敌匪暴动反扑很厉害,如秀山县、龚滩等,都经历了二次解放。因此,1949年-1951年期间牺牲的我军官兵,很难严格区分是“解放”牺牲的,还是“剿匪”牺牲的。为便于统计,后统称为“剿匪”牺牲。“所以在《二野12军36师1950年涪陵剿匪简介》中,称安参谋长是剿匪牺牲的,不足为怪。”
李继承,湖北襄樊人,今年79岁,1948年参军后,任中原野战军6纵18旅54团宣传干事,安仲琨是他的团长。1949年初淮海战役后,18旅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二野12军36师,安任参谋长。1949年进军西南时,李继承调到36师政治部,安仲琨在36师司令部。“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安参谋长……他为人随和,特别关心人,经常嘘寒问暖。”李继承说,“淮海战役打完后,安参谋长碰到我们,还特地叮嘱要好好休息,说下一步将准备投入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时,36师在湖北荆州国民党军一座仓库里弄到一批新军装,安参谋长笑着嘱咐大家:“可不能把新衣服弄脏了,我们到重庆后是负责警卫任务的,得穿干净整洁一点。”
“安参谋长作战勇猛,非常能打,从参军到牺牲,经历和指挥过无数次战斗,是二野的一员猛将。”李继承说,“安参谋长给我印象很深,他牺牲时,连肖永银副军长都哭了。”
据李继承介绍,安仲琨牺牲后,最初安葬在彭水县黄家坝兽防站原址。1950年春,12军大部队打完成都战役返回重庆,36师驻扎在巴县青木关。“部队首长派人到黄家坝,将安仲琨遗体启运到青木关。当年3月,安参谋长年逾花甲的父亲安洛举从河北赴渝,要求将儿子的遗骨运回老家。副军长肖永银出于与安仲琨深厚的感情,请求老人一定将儿子留在当地,接受政府、军队和人民的怀念。”这也符合民政部有关烈士属地管理的原则。
朝鲜战争爆发后,12军一部奉命入朝参战,36师则进驻涪陵地区剿匪,在涪陵成立军分区,师部驻涪陵,下辖的106团驻守南川、107团驻守彭水,108团驻守丰都。“部队出于对老首长的感情,将安仲琨的墓随军迁往涪陵棺山坡。因剿匪中不断有人牺牲,1951年,涪陵专区在部队驻地旁的公园内,修建了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安仲琨的遗骨随后迁入,与其他牺牲战友一道,合葬在塔下。1989年,涪陵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安仲琨遗骨又和其他战友的遗骨一起,迁入现烈士陵园,合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
此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安仲琨同志牺牲了吗?没有,他还活着。
安仲琨同志永垂不朽!
2009年6月18日初稿
2009年9月28日改毕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