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千古第一反间计上篇
-
反间计是什么?
反间计是一种使对方自毁长城的计谋。
反间计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谣言和假造情报来惑乱敌方。
反间计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有着极为成熟的先例。
反间计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中就有系统的论述,并被列为众计之首,但同时又被认为是一种十分危险、轻易不能使用的计谋。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孙子兵法》就专列《用间篇》,孙子对用间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高度的评价:“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大意是说,军队当中的事情,没有比用间再亲密、再需要信任的事情了,奖赏没有比间谍再优厚的了,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了。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懂仁义的将帅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他所告诉的人都要被处死。
看来,用间实为不易,一旦成功,成效又是如此之大,是其他智谋所无法比拟的,因而,孙子在这里慎而又慎地告诫用间者,并一再强调用间者的智慧和道德,指出了用间的微妙之处。孙子对用间的认识可谓深刻,对用间的评价也可谓高了。而反间计又是用间中的最危险同时也是最有成效的一种。
中国由于立国久远,争战不休,成为世界上权谋之术、智谋之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他任何民族与之相比,恐怕只能瞠乎其后,根本就不能望其项背。不过,即使在智谋之术如此发达的国家中,只是具体运用一两条甚至一条计策就能决定整个战役乃至整个国家成败的智谋还是极其少见的,或许只有反间计才有这样的功效。
在以权谋、智谋著称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各色智谋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军事、外交、人事诸方面的权谋、智谋百科全书,但就是在这部对后世的文学、军事等方面发挥巨大影响的奇书中,或许只有一条计谋对后世的某个历史转折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周瑜借曹操之手杀死蔡瑁、张允的反间计,蒋干盗书一节也就成了《三国演义》中的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未成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数十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消灭孙权的东吴政权。曹操在破荆州后,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为自己教练水军。曹操的军队本以陆军居多,一般不习水战,如果蔡瑁、张允练熟了水军,那么东吴的军事优势就完全失去了。东吴都督周瑜偷看了水军营寨,见布列整齐有方,十分忧虑。
恰巧曹操的帐下幕宾蒋干来访。蒋干原是周瑜的同窗好友,此次夸下海口,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周瑜深知蒋干腹无谋略,只是一善于吹嘘之人,打算借他除掉蔡瑁、张允。周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蒋干,并派人监酒,只叙旧情,不谈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违者即斩,以免蒋干做曹操说客。这首先就使蒋干绝望,既做不成说客,总得捞点东西回去,免得空来一趟,为人看不起。这就为蒋干盗书在心理上作了铺垫。
同学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周瑜故意安排和蒋干抵足而眠,以消其疑心;又沉沉酣睡,为蒋干盗书提供机会。果然,蒋干偷看周瑜的信件,内有一封竟书“蔡瑁、张允封”字样,抽出看时,内中写道:“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蒋干如获至宝,连夜逃回曹操营中。
曹操生性多疑,见书后立唤二人前来问道:“我想让你们两人进攻东吴,是否可以?”蔡瑁、张允回答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这似乎更证实了蒋干的信息。曹操怒喝道:“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立命推出斩首。
曹操毕竟是聪明人,等看见二人人头,猛然省悟道:“吾中计矣。”但又不肯认错,等众人入问其故时,曹操掩饰道:“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周瑜听到二人被杀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如果有这二人在,也许徐庶的“连环计”就会被识破,火烧赤壁就不会发生,也许东吴政权就会被曹操一举灭掉。
周瑜使反间计斩蔡、张二人似乎并无真实的历史依据,但清朝的努尔哈赤却是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来读,其实,一旦写出文学作品,是否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已不重要,只要能为人们接受就够了。
努尔哈赤所属的满清部族初起之时粗陋无文,汉族的传统典籍不易弄懂,只能粗通一些小说、戏曲,由于征战的需要,像《三国演义》一类的权谋之书就备受重视。据说清人出关以后,其主要将帅都随身备有《三国演义》,足见其影响之大。
努尔哈赤向山海关发展,其劲敌是明朝的名将袁崇焕。努尔哈赤这个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满族英雄居然在宁远之战中损兵折将,连自己也因伤病交加而死。袁崇焕紧守明朝的北方门户,使清兵屡受重创,难以进军,引起了清廷极大的忧虑。他们想起了周瑜用反间计杀死蔡瑁、张允的故事,就散布流言,伪造假象,引起明朝皇帝崇祯的怀疑,终于使崇祯凌迟处死了袁崇焕。明人自毁长城,清人从此长驱直入,直至入关。《三国演义》的创造者们也许不会想到,就是那么一条莫须有的反间计,竟关涉到中华民族几百年的运数。权谋之为用,可谓大矣!
这一段历史说起来实在是令人嗟叹不已。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清军才能长驱直入山海关前;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中国北方才失去了真正的长城,满族人才能迅速推进到南方,才能建立近二百多年的满清王朝。这些都是“也许”,但袁崇焕被杀给明朝东北边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却是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
那么,袁崇焕何以被当做“大汉奸”而遭千刀万剐之刑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1630年(明崇祯三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要争相看看这个被他们骂作“大汉奸”的人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被处死的。有人还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若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条肉吃,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还能治疗自己的胆小病,产生降妖伏魔的力量。这个“大汉奸”终于被从囚车里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处死的刑罚。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犯人杀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能伤及血管,否则一下子就死了。从他身上剥下来皮肉,民众争相哄抬价格,一两银子才能买到一片,他们吃一口骂一声“汉奸”,到了第三天上,“大汉奸”才被最后杀死,其内脏也被众百姓一哄抢光。
这位被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
万历初年,满清在东北崛起。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1618年,努尔哈赤把明朝对满族人的欺侮总结成“七大恨”,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发起进攻,次年攻占了辽东重镇抚顺,连败明军。终日纵情声色、万事不理的明神宗着了慌,急忙让辽东经略杨镐带领十多万大军分四路迎击,结果又全军覆没。明朝又派熊廷弼去辽东办理军务。
正在这时候,神宗死去,他的儿子光宗也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一命呜呼,皇位由光宗的儿子朱由校继承,历史上称他为熹宗,年号天启。
熹宗做皇帝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性格十分懦弱,不愿多事,只好嬉游,他有两大嗜好,一是与小太监捉迷藏,一是干木匠活。尤其对于木工制作极为沉迷,他自己动手盖的房子和制作的机巧器物还真有点儿水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天生的木匠。这样一来,他就把政事交给了在做太子时就服侍他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专权以后,无恶不作,大肆杀害正直朝臣,广结私党,祸乱国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阉党”。在这样一个朝廷的统治下,边境防务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辽东也就难施手脚。熊廷弼到辽东后,苦心经营,勉强稳定了局势,但朝中某些官员对他横加指责,朝廷又将他革职查办,改用袁应泰做统帅。袁应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他轻率出战,结果遭到惨败。朝廷只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这时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意见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属下王化贞不要听熊的调遣,结果由于好大喜功的王化贞失误,明军又遭大败,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并将张鹤鸣免职。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袁崇焕登上了抗击满清进犯战争的历史舞台。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办理边疆事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述职,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办理防务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总是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正碰上王化贞大败而归。一时间,朝廷惊慌失措,京城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袁崇焕悄悄地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山海关考察军情。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了山海关外的形势,并说:“只要有兵马粮饷,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这虽然有些书生意气,但朝廷还是升任袁崇焕为兵备佥事。
袁崇焕到山海关后,起初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在关内办事。当时王在晋切意防守山海关。袁崇焕认为,为了保住山海关,应当将防线北移,在宁远筑城驻守。
朝廷中的大臣大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难以防守,但他们不知道,若以山海关为国界,就好像以北京的城墙为国界一样,外围失去了屏障,山海关一旦被重兵攻破,后果将不堪设想。如在宁远筑城,则可建立一片战场,取得一片巩固的根据地。在这片广阔的战场上阻击乃至消灭满清军队,比依长城而守,实在牢靠得多。
大学士孙承宗没有轻易发表意见,他亲往关外视察,支持袁崇焕的意见。不久,朝廷派孙承宗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令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立即着手筑城。宁远离山海关二百多里远,筑好此城,就等于砸下了一颗钉子。他订下城墙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
袁崇焕和将士同甘共苦,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第二年宁远城墙就筑成了。宁远城高墙厚,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最主要的防御工事之一。袁崇焕由筑此城开始,经营辽东防务几达十年。在袁崇焕未被杀死以前,满清军队虽然多次绕道进袭包括北京城在内的一些城镇,但始终未能真正跨过宁远城一步。
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几年的苦心经营,明朝的边防力量大大增强,明军开始主动出击,陆续收复了一些失地,并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面对已经取得的战果和宏伟计划的逐渐实现,袁崇焕内心充满了喜悦。他也因功连连升官,先升为兵备副使,再升为右参政,主帅孙承宗也对他青眼有加。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