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十三王雨花台救驾

  陈玉成被诱捕杀害的那段时间,也正是洪秀全最为恐惧的时候,因为此时的天国之都——小天堂——天京已经成为湘军直接攻击的目标。
  
  1862年5月30日,彭玉麟已经率领湘军水师八个营的兵力一举攻占了头关、江心洲、蒲包洲,进泊金陵护城河。
  
  第二天,湘军铁桶战法掌门人曾国荃率领湘军陆师九千人也随即开到天京城外,扎营于城南雨花台。
  
  彭玉麟与曾国荃联手杀到雨花台,吓坏了洪秀全。自古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曾铁桶专业是围攻破城,他的目的绝对不是到此一游。
  
  曾铁桶的专业不是铁桶合围么,那么为什么只瞅住雨花台呢?再说天京城外地方多的是,他为什么偏偏看中了雨花台呢?
  
  曾铁桶当然没有改行,他自然也想像合围安庆一样把天京密不透风地围起来,先把洪秀全一伙饿得七荤八素,然后炸开城墙立下头功,可问题是他现在没这个条件,一来天京城太大了,要想围起来没个十万八万人做不到,而他这次跑得快,手里只有七千人,其他部队还没赶到。
  
  至于曾铁桶为什么单单看中雨花台,这就得从他的战略眼光说起了。雨花台是天京南面的咽喉,也是天京两大主要粮道之一,只要掐住了这个地方,等于让天京少了一半的粮食补给。准确来说应该是可以让天京减少大半的粮食补给,因为天京的粮食大部分是从苏浙两省通过这里运往天京的。


  
  天京城这下麻烦不小,如果坐视曾铁桶在这里坐大,后果将会不堪设想,洪秀全觉得有必要找个能干的人前来做伴才能感到安全。而此时陈玉成已经被诱捕,左膀右臂已经折了一个,天国双子星已经不复存在,他能召来保护国都的只剩下唯一人选——忠王李秀成。
  
  洪秀全赶紧给李秀成发去圣旨,命令他马上前来救驾。其实他根本用不着这么惊慌,雨花台虽然是天京城外的重要据点,但是就凭曾国荃手下的人马,怎么可能马上拿下天京?从心理学上来说,惊慌往往是由于事先缺乏预见引起的。洪秀全之所以一天连发三道诏书给李秀成,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想到曾国荃会来得如此之快。
  
  曾国荃这一次光临雨花台之所以来得如此神速,首先是得益于他的哥哥曾国藩的战略部署。
  
  由于安庆会战的巨大胜利,曾国藩赫然成为朝廷最为倚重的实力派选手。此时朝廷已经清醒地认为到,剿平太平天国这个重任,非曾国藩莫属。北京政变之后,曾国藩在朝廷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慈禧和奕这个叔嫂组合在重用曾国藩这个问题上,承袭了肃顺重用汉人实力派的政策。
  
  早在1861年11月20日,朝廷(实际上是慈禧)降旨任命钦差大臣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文武大臣,包括巡抚、提督、总兵,全部归属曾国藩节制调度,由他来统一指挥。1862年1月30日,也就是同治元年的第一天,朝廷(实际上是慈禧)再次给曾国藩颁发了一号圣旨,任命他为协办大学士,统管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同进还任命曾国荃为江苏布政使。
  
  曾国藩全面负责四省军务,是朝廷当时任命的最高地方长官,四省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可谓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特例。在高官厚禄的刺激下,曾家兄弟加快了进攻太平天国的步伐。
  
  鉴于湖口惨败和三河惨败的深刻教训,曾国藩在制定进攻战略图的时候,还是坚持了稳妥进军的原因。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这一次他推出了一个庞大的战略计划,简单来说,可以叫做“三大战场,四路围攻”。
  
  三大战场分别是天京战场、苏南战场和浙江战场。西线的天京战场是主战场,东线的苏南和南线的浙江两大战场,对西线主战场实行战略配合。负责苏南战场的是曾国藩的学生,是由他推荐上岗的新任江苏巡抚李鸿章。负责浙江战场的是曾国藩的同乡,也是由他推荐的浙江巡抚左宗棠。曾国藩开辟这两大战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来是牵制李秀成和李世贤这两支主力部队,二来是要夺回苏浙两省失地,从东线威胁天京,形成合围之势。
  
  天京战场的任务是克复天京,总负责人是曾国藩,具体负责实施的是曾国荃。曾国藩作为总司令,亲自坐镇安庆大营,指挥湘军水陆大军,负责全面谋划天京会战和调控苏浙战场。曾国荃的任务是率领湘军陆师主力精锐,沿长江北岸东进,扫清沿线据点,直扑天京城。


  
  为了确保能打下天京,在发动全面进攻的同时,曾国藩依然采用稳健谨慎的态度,指挥天京上游各路湘军对天京进行战略包围,策应曾国荃这个主攻手的安全和顺利突进。
  
  曾国藩安排负责进行战略配合的一共有四支部队:第一路,曾国葆扫清南岸芜湖防线。第二路,彭玉麟率水师策应长江两岸,这两路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曾国荃进军天京。第三路,鲍超负责攻占宁国。第四路,张运兰负责防守徽州,这两路的任务是确保皖南安全,确保曾国荃侧翼安全,同时打通进入江浙的通道。
  
  曾国荃被安排做了主攻手,心想如果能够打下天京,端了长毛的老窝,这可是旷世奇功一件!
  
  三十八岁的曾国荃一想到自己即将名垂青史,不禁热血沸腾,率军急进,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东梁山、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直逼天京。
  
  其他各路战略配合支队的进展,也非常顺利,太平(当涂)、芜湖都被湘军攻占,天京上游两岸防线全面崩溃。石埭、青阳、泾县、繁昌、南陵也被鲍超攻占,宁国全面暴露,皖南陷入困境。
  
  湘军从打响天京会战的第一枪到曾国荃兵临雨花台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这让曾国藩大感意外。


  
  曾国藩的意外惊喜,自然与洪秀全的疏于防范分不开。
  
  湘军在曾国藩的统一调度下有秩序地向天京推进,相比之下,太平军此时却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而形同一盘散沙。
  
  并非太平军没有战斗力,而是洪秀全没有指挥力,他此时重用一帮小屁孩和洪仁达等人主持中央工作,自己又心情烦躁,无心处理军国大事。从湘军打下安庆到兵临天京这八个月时间里,洪秀全除了用诏书的形式发表过自己的一个新版异梦之外,并无任何调兵遣将的记录。
  
  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洪秀全手里至少有三大兵团拥有较大的战斗力,完全可以集中力量与湘军放手一搏。苏南是李秀成兵团,浙江是李世贤兵团,皖南是杨辅清兵团,这三大主力此时都在各自为战,远离天京上游两岸长江防线,坐视湘军长驱直入直指天京。中枢指挥系统的无能,地方实力派的漠视,使太平军的兵锋失去了杨秀清时代的巨大威力。
  
  洪秀全对前线战事似乎一直只有模糊的印象,直到曾国荃打到他面前,他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险境,这才想起手下最具实力的李秀成。
  
  李秀成接到三道严旨的时候,正在围攻松江,准备夺取上海。虽然李秀成已经习惯了天王的严旨,但他遵从“将在外,君令岂能不受”的原则,还是撤了松江之围,放弃了攻打上海的战略计划,回到苏州。


  
  李秀成知道天京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便在苏州磨蹭了两个来月,这下惹火了洪秀全,他再次写了一道诏书,派人亲自送到忠王府:“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李秀成虽然手握重兵,却无力与洪秀全的君权对抗,更准确地说,他是无心与天王对抗,洪秀全虽然重用无能的亲信和族人,但是毕竟是他一手把自己提拔起来的,而且关键时候总会想起他,这份关照和倚重他不能完全不顾,这份恩情和信任他也不能熟视无睹。
  
  洪秀全的所作所为虽然让李秀成有些寒心,但是也让他感受自己活着的价值,毕竟洪秀全不能没有他。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洪秀全需要我,这就够了!诏书越严,骂得越凶,就越能说明自己在洪秀全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个人被自己感激的人所需要,自己有什么理由背叛他呢?
  
  1862年8月6日,李秀成不想也不敢继续违抗洪秀全的圣旨,于是只好再次组织王爷们召开军事研讨会。
  
  会议敲定了三路进军的援救方案:一路由杨辅清率领,攻击宁国,牵制鲍超;一路由陈坤书率领,攻击太平(当涂),切断曾国荃粮道;主力由李秀成亲自率领,与曾国荃在雨花台进行决战。


  
  1862年9月,李秀成等十三个王爷领兵从苏州出发,浩浩荡荡开往天京前线,揭开了援救天京的序幕,史称十三王雨花台救驾。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