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节 从承德帮到叔嫂派
-
北京政变的影响无疑是复杂而深远的,简单来说就是这次政变不但使大清的最高统治权从“承德派”转移到“叔嫂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影响了英法政府对太平天国的政策。
这是因为叔嫂联盟对待洋人的态度,与咸丰和顾命八大臣并不相同。奕对洋人的态度,可以从一件有趣的小事说起。话说奕有一个外号叫做“鬼子六”,怎么会起个这样奇怪的绰号呢?
这得从奕对洋人的态度说起。早在北京政变之前,奕就主张请英国出兵,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那时候洋人还在观望,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重新开战,清政府和洋人又成了冤家对头,借师助剿这个提议也就暂时搁浅了。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奕的提议开始得到洋人的积极回应。法国全权代表葛罗迫不及待地向奕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攻打太平军,他说法国在中国的所有武装部队,都可以投入到这次特别的军事行动中去。
法国政府的出发点无非两个,一是保住了清政府,条约中勒索到的权益才会有人来落实,清政府要是没了,谁来支付赔款?二是事成之后,可以趁机邀功请赏,所有开销自有清政府来埋单,这中间又可以开些假发票勒索些银两。1861年1月20日,奕在嘉兴寺与英国外交官威妥玛会谈时,再次提出了借师助剿的请求。英国政府的态度不如法国明朗积极,他们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奕对洋人的暧昧态度和依赖心理,让朝中一向把清朝看成天朝上国的“妥协派”和“主战派”不以为然,因为他排行老六,所以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鬼子六”,言下之意就是说,你这个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
奕当时手里没权,找洋人帮忙打长毛这事儿他说了不算,还得咸丰点头才行。咸丰在这个事情上的态度是比较慎重的,也是比较清醒的。他虽然软弱,但在洋人的屡屡进逼下,仍然矜持地保持着天朝上国至尊王者应有的尊严。
英法联军打进来后,咸丰并没有马上举起白旗投降,而是调兵遣将试图扭转局面,最后因为连战连败,直到外国人扛着枪打进了北京,这才屈膝求和。刚被洋人打得变成逃兵的咸丰,大约对洋人没有什么好感,在恐惧中也多了一些警惕,他决定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尤其是正在前线与长毛打仗的曾国藩。
曾国藩接到这个题目后,慎重思考后拟了一个答案,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段看法字数并不多,却能看出很多问题,值得一读,全文如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俟陆军克复皖、浙、苏、常各郡后,再由统兵大臣约会该酋,派船助剿,庶在我足以自立,在彼亦乐有所成。”(《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对于借师助剿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精明与灵活。首先是时间上的考虑,他并不反对借师助剿,但他主张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不能像奕这么猴急。什么时候借师助剿最合适呢?安徽、浙江、江苏三省地盘差不多都从长毛手里夺回来的时候,也就是长毛被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去考虑向洋人“借师”,而且他并不同意奕无限制地借师,他主张控制规模,只借海军,不借陆军。
总的来说,曾国藩认为跟鬼子打交道,还是应该小心为妙。借师宜晚不宜早,宜少不宜多,既不打击洋人的积极性(奖其效顺之忱),又不能让洋人趁机深入中国腹地,让自己陷入被动(庶在我足以自立),意思意思一下就行,让洋人尝点甜头,有一点成就感(在彼亦乐有所成)就OK了,犯不着把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自己的家务事主要还是靠自己来解决!
曾国藩提出的关于“借师助剿”的基本精神,虽然不排除让咸丰倚重湘军的打算,但是大方向还是与咸丰保持着基本一致。
咸丰对洋人的防范心理是很强的,他基本上是反对“借师助剿”的,包括“承德帮”的载垣、端华、肃顺这批亲信,也是这个态度。咸丰死后,承德帮自然也会延续他的外交方针,奕要想落实借师助剿,恐怕也不容易。北京政变后,叔嫂联盟干掉了“承德帮”,也就铲除了借师助剿道路上的障碍。
奕借师助剿的最后一个可能存在的障碍,是他的嫂子慈禧太后,毕竟他掌握着最后的决策权。她在这个问题上,会不会与小叔子还有政变时的默契呢?
奕庆幸自己眼光还不赖,果真没有看错人,这个嫂子虽是女流之辈,却比自家哥哥要“开明”得多,不但对他的借师助剿的方针表示完全赞成,并且嘱咐他一定要尽快落实。
叔嫂达成一致后,借师助剿马上就进入议事日程。1862年2月8日,就在太平军包围上海不久,清政府正式批准了江苏巡抚薛焕“借师助剿”的申请,指示薛焕赶紧付诸行动。
随着太平军不断走下坡路,英国此时已经调整对华政策,与法国一起撕下中立的面具,露出干涉者的本色。海军和陆军全面出动,趁着李秀成在苏州摇控指挥的空当,与清军联手反攻包围上海的太平军,攻占了王家寺、罗家港、周浦、嘉定和青浦等外围战略据点,导致李秀成二打上海的失败。
李秀成并不清楚北京政变和借师助剿的内幕,自然对洋人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完全站到清政府一边表示了极大的诧异。他还没有意识到,太平天国此后需要面对的敌人不再是一个,而是两个。
诧异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上帝既然与外交无关,那就用武力来说话吧。李秀成决定从苏州赶赴上海前线,亲自教训洋人,以兑现当初在进军之初张贴公告时发出的警告:如果洋人胆敢干涉,就别怪我不客气!
可是李秀成又一次失算了,他这次重返上海,除了遭遇洋人这个老对手,还将遭遇一个新的劲敌——淮军。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