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洋鬼子的中国官瘾

  李秀成将上海包围之后,便把指挥权交给了谭绍光,自己返回苏州坐等捷报。
  
  可是转眼四个月过去了,捷报还是没有来,急报反倒先来了。谭绍光不但没有打下上海,反而被揍得满地找牙,只好向苏州的李秀成求救。
  
  打不下的原因有很多,一来谭绍光的指挥能力与李秀成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李秀成离开前线的这四个月里,上海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谭绍光接替前敌总指挥后,开局还算打得不错,他统帅十万太平军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攻占了外围城镇和据点,对上海形成了战略包围,并试图从上海东面的浦江地区重点突破,一举拿下上海。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上海清军的那点实力,谭绍光应该能够完成李秀成的战略构想。当时的上海虽然号称有四万清军,但基本上都是苏南战场溃逃而来的残兵败将,士气低落,装备落后,加上战线漫长,四万清军分散到各个阵地后,基本上就变成了小分队,根本打不了硬仗,要想抵挡士气旺盛、人多势众的太平军几乎不可能。
  
  但是,情况并不如预料中的那样乐观。谭绍光一直打到月底,还是被阻于浦东一带,没能突进上海城区,也没有像李秀成事先预料的那样,上海在战略包围的强大压力下,会不战自乱,不打自垮。


  
  在大军压境的特殊情况下,盘踞于上海的势力内部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乱成一团,看到大兵压境就乖乖开城投降。与李秀成预料的恰好相反,残存在上海的清军和英法军队,他们没有发生内乱,反而因为强大的外力压迫,积极酝酿联手对付眼前的灾难,开始手牵手勾结起来共渡难关。
  
  蜗居在上海的苏南地方官,首先主动寻找外国人的帮助。他们知道如果没有英法军队的帮忙,万万难逃城破身亡的悲惨结局,这是一场以命相搏的决斗。英法方面得知李秀成志在必打之后,也决定以武力捍卫自己好不容易抢来的权益,又见清方官员主动示好,明送秋波,便也张开怀抱,不拒却迎。
  
  早在李秀成兵进浙江、攻打杭州的时候,上海方面的政府官员就已经预感到李秀成接下来要收拾的就是他们这帮人,于是赶紧向驻上海的英国驻华海军提督何伯和法国驻华海军提督卜罗德发出邀请函,请求他们帮助对付李秀成。
  
  何伯和卜罗德当即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保卫在上海的巨大利益,一直是他们既定不变的方针。
  
  如果说何伯和卜罗德的态度让上海方面的官员暗自高兴的话,那另一个前来上海的外国人的态度则简直让他们欣喜若狂。此人便是曾经在黄州劝退陈玉成攻打武昌的英国参赞——巴夏礼。
  
  巴夏礼这个人很直率,毫不掩饰自己对太平天国的憎恶,狂妄地表示要“一战到底”,他主张不但要守住上海,还要攻占宁波,进攻苏州和天京,彻底灭了太平天国。
  
  随着太平军进攻上海变成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上海方面中外势力之间的口头约定也逐渐变为军事联盟。
  
  首先采取行动的是英法驻扎上海的正规军,也就是替他们在上海看家护院的政府军,中国人根据他们在中国的所作所为,称他们为侵略军。
  
  早在李秀成向上海进军的第五天,也就是1862年1月12日,英法两国聚集在上海的文武官员,召开了全体会议,商议城防军事部署问题,并出台了一个指导性的纲领文件《防剿事宜》,对联合打击太平军进行了全面部署。
  
  紧随官方之后的是在上海淘金捞钱的外国民间商人,他们随即也齐聚一堂,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叫做中外会防局,也就是上海清政府官员与外国人,协议达成的一个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联盟。
  
  昔日的冤家对头,为了共同的利益,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竟然握手成了朋友。双方的态度明朗之后,接下来就是分工合作守卫上海。何伯与卜罗德交换了意见,英法两国统一了思想,决定与清军联手,一起对付太平军。英法军方高层经过讨论,做出了如下军事分工和布置:英法联军负责守卫上海县城,清军负责在郊区阻击太平军。


  
  此时上海方面的正规军人数并不多,英国六百五十人,法国九百人,加起来不到两千,为了弥补军力上的不足,他们决定扩大华尔洋枪队的规模。而洋枪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江苏巡抚薛焕的大力扶持。
  
  薛焕大约是当时最窝囊的巡抚之一,他所管辖的江苏全境如今只剩下一个小小的上海,如果上海再被李秀成拿下,那他就彻底成了没有地盘的光杆巡抚了,所以他必须保住上海这块最后的宝地,否则他就真的成了空头巡抚了,连个办公地点都找不到。上海那些无用的清军,薛焕知道完全指望不上。好在还有华尔的洋枪队,这是他唯一可以依赖的了。
  
  华尔也知道,自己作为一个流浪国外的通缉犯,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就看洋枪队打得好不好,所以他也尽心尽力,甘心为薛焕卖命,在第一次上海保卫战中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博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华尔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这样自己就有机会步入官场,享受荣华富贵。权力对人的诱惑,看来并没有人种的区别,鬼子也有官瘾,而且还会入乡随俗。
  
  薛焕一看华尔铁了心的要为自己打工,而且在国籍上与自己有了共同的归属,自然报之以李,上奏为华尔申报了一个四品官的头衔。华尔戴上大清官帽顶戴后,成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另类,多少看来有些滑稽。
  
  沐猴而冠的华尔从此斗志昂扬,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攻打外围时,华尔就在天马山阻击太平军,保住了松江。薛焕自然大喜,又为他争取了一个三品官的头衔,鼓励他招兵买马,不久,洋枪队就由原来的千余人扩充到四千五百人。
  
  华尔的常胜军,虽然是外国在华的一支民兵,但是由于训练严格,装备先进,俨然也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战斗力不但远胜清军,也超过了装备相对落后的太平军。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怎么“洋枪队”突然一下子就变成了“常胜军”?
  
  “常胜军”这个称号是薛焕的杰作,天马山大捷后,一来为了表示嘉奖,二来取个好的兆头,他便将洋枪队改名为常胜军,希望华尔常胜不败。
  
  细究起来,这也是薛焕笼络华尔的权术手腕。洋枪队,一听就是外人;常胜军,听起来像是自己人。薛焕把这名字一改,一来拉近了与华尔的距离,二来他也不想让别人说他靠外国人打仗,胜仗要打,面子也是要的。
  
  上海的城防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以后,中外联合军队并不想坐以待毙,他们决定利用自己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主动向太平军发动强攻,以达到将太平军赶出上海周围方圆百里的战略意图。

  
  英法联军和洋枪队的反攻从浦东高桥开始,从2月下旬到5月中旬,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被迫放弃王家寺、罗家港、周浦、嘉定和青浦等地,部队损失达六七千人。
  
  清军当然也参加了这些反击,但杀伤太平军、攻破城池的主要还是英法联军和华尔的常胜军。清军虽然人多,也就呐喊助威制造声势,派不上大用场。英法联军和常胜军虽然人数少点,但是装备精良,不但配备了最先进的步枪,还动不动就抬出火炮、火箭炮。重武器就是猛,炸城墙相当管用,几炮下来,城墙就能崩出一个大的缺口,比挖地道见效快得多,要是炸人,就更不用说了。
  
  相比之下,太平军的装备就显得有些寒碜,别说火箭炮这样先进的重武器,就连步枪这样的轻武器,也只是极少数的点缀,大部分将士还拿着原始的土枪,城墙上安装的是样子粗笨吓人、杀伤力气人的土炮,有的太平军士兵甚至还像堂吉诃德一样,扛着冷兵器时代的原始刀矛打仗,与这样全副热武器装备的洋人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看过拳击的朋友,大概会知道六十公斤级的选手如果与一百二十公斤级的选手对打,最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武器落后的太平军虽然人多,作战也很勇敢,但是在战术超前、训练有素、武器先进的英法联军面前,一时根本找不到有效的破敌之策,基本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于是被近代化的军队从一个个阵地和城市赶了出来。
  
  李秀成接到上海方面的告急时,决定亲自来会一会这帮洋鬼子,看一看他们究竟是不是有三头六臂。
  
  洋人当然也是两只胳膊一个脑袋,但此时的上海,已经不再是李秀成离开时的上海了。
  
  李秀成在从苏州赶往上海前线的途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清妖怎么这么快就和洋人勾搭上了?
  
  要弄清这件事的原委,还得从一个奇怪的机构说起,为了后面方便叙述,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皇位监护委员会”。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