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自考生苗沛霖发迹史

  为什么陈玉成坚持要投奔苗沛霖,而他的部将们又坚决反对呢?要想弄清其中的原委,还得先来看看楚苗沛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不了解苗沛霖这个人,就不能理解陈玉成做出的极其错误的决定。简单来说,苗沛霖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但凡说到晚清这段历史,基本上都不会落掉他这个牛人,因为他的崛起在当时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县人,同洪秀全一样,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而是一个穷二代,也许是个穷N代。
  
  他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里穷得叮当响。俗话说人穷志不穷,苗沛霖并不甘心就此窝囊地过一辈子,他有远大的志向。与早年的洪秀全一样,苗沛霖最初是想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场干一番事业的。不过他比洪秀全更惨,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只能算是一个自考生。
  
  三十岁那年,苗沛霖用全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搞到一个参加秀才考试的资格,开始尝试科举的滋味。年过而立的他,早就过了进私塾的年龄,总不能跟着一帮小屁孩念《三字经》、《千字文》吧,所以只好走自学考试这条路。
  
  一个有理想的人,往往都能够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勇敢前行。苗沛霖就是这样一个人,强大的成功欲支撑着苗沛霖啃完了科举考试的教材,然后参加了院试。放榜之后,苗沛霖差点没被雷晕,他竟然榜上有名,高中秀才!


  
  真是不可思议!洪秀全要是知道这事儿,估计得吐血。看来读书还真的要点天赋,从苗沛霖写的诗文来看,此人还真算是出类拔萃,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是他的文才的确在洪秀全之上。
  
  可是考上秀才并不能改变他的命运,而自学成才的他也知道举人和进士那是想都不用想了,可他又偏偏崇拜自己的老乡曹操,总是梦想着做一个独霸一方的军阀。
  
  于是他便丢掉自己民办老师(塾师)这份工作,打起包袱去投靠了捻军首领张乐行,做了他的军师(大先生),没多久他就发现做“军师”太不来劲,因为他真正想做的是“司令”,他不想做打工仔,他要自己当老板。
  
  可是一介文弱书生,一没当官的老爹,二没有钱的老哥,到哪里去弄个“司令”来当呢?
  
  1853年2月,咸丰的一份诏书,给苗沛霖带来了一个机遇。这个诏书与发给曾国藩的是同一批文件,都是指示地方办团练自保。苗沛霖一寻思,也起了做“练总”(当地对团练首领的称呼)的心思,既然笔杆子这条路走不通,他就试试枪杆子吧,有了枪杆子,就不怕没有蓝顶子、红顶子。
  
  搞团练也得有政府批文,需要登记注册,否则便是聚众谋反的非法武装,这可是满门抄斩的大罪。苗沛霖找到寿州府知州金光筋,请求注册取得练兵资格。NO!不知是苗沛霖没有行贿,还是金知府觉得他不是这块料,驳回了苗沛霖的申请。
  
  苗沛霖被这盆冷水一浇,虽然闷闷不乐,热情却丝毫不减,你不批,我照样干!他二话不说,回到凤台开始私自招兵,反正乱世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1856年夏天,捻军杀到凤台,各路团练都被打得一塌糊涂。苗沛霖是何等机灵的人物,见杆就爬,赶紧打出“御捻”的旗号,大肆招兵买马。乡亲们此时已经把苗沛霖当成最后的救星,尊其为“练长”,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没钱没人的出嗓子呐喊助威。
  
  苗沛霖倾尽全力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通过血缘、师生、亲戚、朋友各种关系,没过多久就拉起了一万人的队伍。这支队伍说白了其实就是苗家军,同族的苗天庆、苗景开、苗熙年、苗长春、苗景和、苗景花这帮亲戚族人,都是他手下的将领。
  
  苗沛霖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可练起兵来还真是有模有样。他把这一万人分成五旗,也就是五个纵队,然后明确号令和军纪,违反军令的,就军法从事,这样一来,原本是农民和流民出身的队伍,硬是被他整得挺像一支正规军,打起捻军来竟然得心应手,屡战屡胜,战果辉煌。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苗沛霖的事业很快就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前来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到1857年已经是名震两淮的实力派选手了。

  
  不过苗家军做大做强,还是从苗沛霖投靠胜保之后才开始的。
  
  胜保这个人,名字虽然取得吉利,但是打仗却十打九输,人送绰号“败保”。
  
  伤自尊了,太伤自尊了!
  
  世上没有哪个将军想打败仗,胜保当然也想打胜仗,可是他手里一直没有一支强大的嫡系部队,结果总是落得一个光杆钦差,不得不依靠地方军官来打仗,可是地方军官哪里会拼全力替他卖命?
  
  胜保这次被调到了安徽防区之后,照样没有一支死心塌地替自己卖命的部队,这让他感到很吃力,也因此常常挨咸丰的批评。苗沛霖的出现,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他决定利用这支新兴武装来改变自己的形象,让领导和同事刮目相看一回。而苗沛霖也需要傍个政治大佬来做大做强自己,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胜保很快就招安了苗沛霖。
  
  自从投入胜保门下之后,苗沛霖从摆地摊的小老板摇身一变成了上市公司的老总,在官场上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1857年11月到1860年10月,短短三年时间,苗沛霖就先后十二次加官晋爵,最后做到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衔(道员待遇,省长级别),具体职务是淮北练总(淮北地区地方武装总司令)。随着苗沛霖在官场上的顺风顺水,他的苗家军也开始步入正规化和规模化,不断走向强大。
  
  苗沛霖一来有胜保这个后台老板的支持,二来他的练兵水平虽然比不上曾国藩,却远在一般团总、练总之上,对于未来发展他有一套自己的长远规划。
  
  这个规划看起来有点像是朱元璋前辈建国方略的山寨版。朱元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苗沛霖这个学生改造成“高筑寨、广聚粮、先灭贼、后称王”十三字方针。这就使苗家军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发展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地方势力。
  
  苗沛霖的军队建制非常特别,是一个杂交品种,既有旗,也有营。旗的设置,不知是模仿满清八旗还是仿效捻军五旗制;营的设置,搞不清他是仿效绿营呢,还是模仿湘军。他把他的辖区分为“东练”和“西练”两大块,东练包括寿州、凤台、宿州、灵壁、蒙城、怀远等地,设五旗;西练包括安徽的阜阳、颍州、霍邱,河南的光州、固始、新蔡、息县,设十四营。
  
  为了将这些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苗沛霖始终坚持一个基本原则——牢牢控制人事任免权。他自称大先生,也就是总司令;下设五旗总,相当于五大军分区,头领叫做总颅,也就是军分区司令;五旗总下设五旗和十四营,头领称旗主和营主。总颅、旗主和营主,都由苗沛霖亲自任免。
  
  苗沛霖通过任命亲戚和亲信,将名义上属于朝廷的地方部队,统统地改造变成自己的私家兵,为自己扩大地盘服务。
  
  苗沛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加强了对圩寨(清廷为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下令修筑的寨堡)的抢夺和控制,这就是他所说的“高筑寨”。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抢夺贼圩,也就是打败捻军,攻占圩寨;第二种是通过暴力打压当地大户,强行霸占民圩。至于官圩,在苗沛霖的势力范围内,简直形同虚设,任其予取予求,地方官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眼睁睁地看着他横行霸道。
  
  为了更好地控制圩寨,苗沛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巧取豪夺来的圩寨进行升级改造,他统一规划了圩寨的规模,方圆百丈,修筑战壕,添置火炮,设置望楼,派兵驻守。所有圩寨都被他强令翻修改建,军事技术含量和防守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高。改造之后便是控制。为了把每一个圩寨都控制在自己手中,苗沛霖驱逐了原有的圩主和寨长,然后派亲信当“先生”(小先生,他自己是大先生)管理圩寨。小到婚嫁,大到钱粮,都由先生掌握。这样一来,苗沛霖用自己几十万苗家军,控制了以老家凤台为中心的周围几十个州县。所有州县的圩寨,都归苗沛霖的总寨管辖。苗沛霖的总寨又叫老寨,就是他的总司令部所在。
  
  苗沛霖的地盘,由苗沛霖做主。一切生杀予夺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淮北一带的官府衙门,基本上就是个摆设,没他们什么事儿。在蒙城一带,苗沛霖就干得更出格,他干脆取消县衙,搞了一个叫做“公寓”的基层政权,取代了县政府的职能。清政府派下来的地方官员,都得老老实实听他发号施令,不听话的,绝不手软,下场会非常悲惨。宿州知府董声元,不知是搞不清状况,还是自我感觉太好,不大听苗沛霖摆布。苗沛霖一怒之下,就把他抓到凤台老寨关押起来,然后在宿州弄了个机构,还取了个非常现代的名字叫做“苗营公司”(比较有超前的现代意识),派了一个手下行使起了知府的权力。
  
  说起来的确也蛮狗血的,别说知府,就连安徽巡抚翁同书大人,碰到苗沛霖这种霸王也没有一丁点儿办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为所欲为。更惨的是胜保,自己招安的这个“学生”,根本就不把他这个“老师”当回事儿,胜保也没有办法,一来要靠他打捻军立功,二来是自己招安过来的,要是告上去,岂不是打了自己耳光?所以他只好委曲求全,巴结讨好苗沛霖,希望他别弄得太出格就行。
  
  手握数万兵将的苗沛霖终于翅膀硬了,在1860年10月干了一件震动朝廷的事情——称王。
  
  类似苗沛霖上演的这类政治节目,老祖辈都留下了约定俗成的程序,一般来说在仪式举行之前,当事人都会指定一帮人上个书写个报告什么的,苦苦哀求他这么干,然后当事人还要再三推辞一番,等到人民群众坚决不答应之后,这才表示无奈地接受,历代新任皇帝继位,尤其是篡位上来的皇帝都是这样干的。
  
  苗沛霖却是一个敢于挑战潜规则的人,他觉得一边当婊子一边立牌坊这个事儿太虚伪太费劲,没必要多此一举,演这么一出恶心的假戏。于是他抛掉了前辈们谦让作秀的优良传统,连一次象征性的推辞都没有,赶紧响应“人民群众”(自己指定的)的呼声,在蒙城修筑土坛,举行称王仪式。他还算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给自己的封号是“河北天顺王”,还不算是太离谱。
  
  建立天顺王国之后,苗沛霖便与胜保及清政府翻脸,转而与太平军和捻军建立合作关系。负责安徽战区的陈玉成,此时正在桐城一带与多隆阿激战,对苗沛霖的“友好表示”当然是求之不得,这样他就没了后顾之忧,不用担心有人在背后捅刀子。苗沛霖之所以接近陈玉成,并不是真心想加盟太平天国,他只不过想与捻军和太平军处理好关系,以便自己能够全力对付清军。


  
  陈玉成手下那些部将提出反对意见还是有根有据的,苗沛霖这个家伙一会儿投捻,一会儿降清,一会儿反清,这不是个小人嘛,这样的人能相信吗?!
  
  易左易右墙头草,易反易复小人心,一个没有原则的小人是不可以相信的,这就是部将们反对陈玉成投奔苗沛霖的理由。
  
  苗沛霖是个小人没错,可他却是一个手握重兵、脚踏地盘的小人,利用他能够重振皖北,这是陈玉成坚持前去寿州的主要原因。
  
  陈玉成当然也知道苗沛霖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可是为了东山再起,再危险也得去试一试,更况且他在苗沛霖那儿还安排了一件秘密武器。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