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9节 绝顶高手的一步臭棋

  1861年5月19日,陈玉成率部从集贤关出发,北上桐城接应洪仁玕。
  
  陈玉成挥师北上接应洪仁玕并没有错,按照当时的情形他必须这样做,但他千不该万不该分军而行。
  
  从集贤关出发之前,陈玉成将手下两万人分成了三个支队,第一支队约五六千人随他北上桐城,第二支四千人镇守集贤关,剩下的一万人镇守菱湖北岸。
  
  这个决定说得文雅一点叫昏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臭棋,而且不是一般的臭。
  
  陈玉成下出了这步臭棋,曾国藩自然拍手叫好。
  
  安庆战役总司令曾国藩和前敌总指挥胡林翼发动这次安庆战役,目的有两个,一是夺取安庆,二是消灭陈玉成的主力。
  
  为了实现上述两个作战目标,曾国藩和胡林翼虽然抢占了先机,但鉴于陈玉成英勇善战,始终不敢掉以轻心,一直遵循着稳妥推进的原则,在皖北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倒三角形的口袋阵,就等着陈玉成往里面钻,然后实施围城打援的战略方针。
  
  围城是为了夺取安庆,打援是为了消耗陈玉成的实力。不解决陈玉成的主力,就不能顺利打下安庆,就算拿下安庆也会不得安宁。而打下了安庆,也就进一步削弱了陈玉成的实力,这是一个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绝好方案,不得不让人叫好!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洪仁玕的援军抵达桐城一带之后,曾国藩与胡林翼制定了“先北后南”的策略,决定对安庆围而不攻,先行击跨最外围的援军洪仁玕,然后再解决内层的陈玉成,把安庆城里的叶芸莱放到最后解决。
  
  湘军采取的先外后内、围城打援、先弱后强、各个击破、逐层解决的策略,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战术。这样一来,湘军成了防守方,太平军成了进攻方,战场的主动权就控制在湘军手里。
  
  面对曾国藩和胡林翼的精心策划,太平军显得非常被动,先是陈玉成正面进攻和围魏救赵,损耗了实力,耽误了战机,接着是洪仁玕在桐城三番五次与多隆阿作战,大大地损耗了援军的实力,湘军在前一阶段的较量中明显是赢家。
  
  这下好了,现在陈玉成再次分兵,正好再次中了曾国藩的下怀,湘军正好再来一个各个击破,更进一步消耗陈玉成兵团的精锐。
  
  就在陈玉成从集贤关出发的第二天,随着安庆战事日趋激烈,曾国藩为了就近指挥前线战事,特地将大本营和司令部从皖南祁门移到皖北的东流镇。
  
  曾国藩抓住陈玉成分兵北上的有利时机,迅速调整作战部署,玩的还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打援战术。
  
  曾国藩的战略部署主要是三点:一是命令曾国荃和杨载福牢牢围住安庆,不要着急去打;二是命令多隆阿要牢牢粘住陈玉成和洪仁玕,将他们拦截在桐城一带;三是抽调两支生力军前来安庆参战,消灭陈玉成分流在集贤关和菱湖的两支部队。
  
  曾国藩制定的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战方案,处处针对着陈玉成分兵北上而暴露出的弱点。
  
  以陈玉成的军事才华,按理说是不应该做出这样一个重大的错误决定的。难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战商”(军事智商)下降了不成?
  
  推测一下,陈玉成这个绝顶高手之所以下出这步前所未有的臭棋,主要还是与他当时的心态有关。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过于自负,患得患失。过于自负就会低估对手,所以他只带了一万人前去与多隆阿干仗。患得患失,总想鱼与熊掌兼得,所以他既想接应洪仁玕南下,又想守住安庆外围的阵地。一个常胜将军骄傲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患得患失就不好理解了,这不是陈玉成的性格啊。
  
  其实陈玉成的患得患失也是被湘军逼出来的。湘军之所以坚持对陈玉成采取持久战,无非是要凭借自身优势打消耗战。胡林翼说,“我军粮草军火不绝,‘狗逆’(骂陈玉成)关内关外,城内城外之贼必难久支十五日”,他得意地吹嘘“贼之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久而我能久”。湘军正是凭着通畅的粮道饷道和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将陈玉成牢牢牵绊于此,用己之长攻陈玉成所短。


  
  陈玉成在集贤关的日子的确很不好过,手里没有水师,只能站在岸上看着杨载福在水中耀武扬威,更惨的是集贤关经过湘军的坚壁清野,早就成了无粮无人区,陈玉成从湖北带来的那点粮食眼看着就要吃光了,湘军耗得起,他却耗不起,必须打速决战,拖得越久对他就越不利,所以他只想快点接应洪仁玕南下,然后快速解决曾国荃,为了节省时间,派一支部队守住集贤关和菱湖阵地是必要的,否则南北会师回来的时候又得折腾一番。
  
  然而后续战事并没有按照陈玉成的设想发展,他也将为此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安庆战局也因此急转直下。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