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节 师德底线:拷问一个民族的未来之当代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
-
教育攸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和经济实力,但更要靠国民普遍具有一种胸怀国家大局的普世价值观,二者缺一不可。从近代许多国家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中国在近代史上的落后,无疑是因为教育的落后。据史料记载,1876年,在美国为庆祝独立100周年而举行的费城国际博览会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7个国家参展。当时,英国展出了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而中国清政府展出的则是纯银打制的挖耳勺和小脚绣花鞋。有人评论说,这次展出实际上已预示了中国随后的多年屈辱历史。
有研究者指出,仅有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何以能称雄世界?其快速崛起背后的真正原因就是对教育的重视。早在美国成立之初,其公立小学的分布密度就已达到每50户一所学校的标准,其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的背后是高科技,而这一切靠的就是先进的教育。
西方国家乃至东亚的日本赶超中国也就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而正是这两三百年间的教育现状,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比方说,全民义务教育,德国早在17世纪就已开始全面推行了,而日本在明治末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比中国2000年的义务教育入学率还要高。所以,当西方国家乃至东亚的日本早已开始进行先进的科技普及教育时,正处于清朝的中国,其教育水平却还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倒退!而且最要命的是自然科学竟然几乎是空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十年,我国的现代教育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国家既重视国民普及教育,多次举行全国性的扫盲运动,更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吸引了包括被美国人认为“顶五个师”的钱学森博士在内的一大批爱国华人科学家回归祖国怀抱。应该说那是一个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的年代。那个时代培养的中国学者通过在罗布泊等荒凉的黄土地上的艰苦奋斗,造出中国的“两弹一星”,在一片废墟上筑起今天中国的综合实力,从而令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也为今天的和平奠定了基础。
但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深入思考的现实是:就是在今天,也还是他们那代人在艰难地承担着民族科技振兴的重任。
今天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现代教育还缺少了些什么!我们在大国崛起之路上无疑已拥有了一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但我们还缺少什么呢?
在2006年的一次国务院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面对在座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们,曾谈到了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钱学森老人曾向他提出,“现在的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温总理说,钱老说的杰出人才指的就是大师级人才。
温家宝总理的问题引起了在座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的思考和共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实际上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在2000年,我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至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民免费义务教育。自高校扩招以来,有统计数据表明,到2007年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但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却反而难以看到杰出人才“冒”出来?
许多学者从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教师队伍、人才机制等方面都进行过探讨。但是,窃以为,这些探讨都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中国由于在近代史上复杂的历史原因,导致了近一百年来的反传统,这个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探讨,在此不作赘述。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中国的现代教育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以“仁义礼智信”等为基本要素的做人方面应奉行的根本的价值观;其二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人格追求。
缺少了以上所说的第一点,也就意味着缺少了人类文明中一种做人的普世价值观。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教学意味着将学做人和学知识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的重点只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艺,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教育领域如“范跑跑”之流仅仅是能教数理化、念“ABC”而不知师道尊严为何物者大有人在的原因之一,这其实也是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本质原因之一。
在以上谈到的国务院2006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问题,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曾谈到了“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的问题。他认为:“德才兼备、学术一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的确,在今天,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多么的急迫,其中师德建设尤为急切。但是,我们师德建设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只能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缺少了以上所说的第二点,其实也就是缺少了我们在上文中说到的那种胸怀国家大局的普世价值观。试想一个没有胸怀国家大局的普世价值观的人,又如何能成为一个学术领域内的大师级人物?
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巨变,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持续增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话语权不断提升的今天,我们都渴盼着中国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
但是,我们别忘了,中国今天的“大国崛起”,更准确地说,是因“富”而强。而当今中国的“富”,是来自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了”的基础上的。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国家的高度统一,何谈“30多年改革开放”?显然,中国人民能够在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中“站起来”,不是因为中国在清末民初是如何的“富”,不是因为中国在那时有坚船利炮等,而恰恰是因为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还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大局普世价值观,还坚守着中国的传统道德,坚守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位卑未敢忘忧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才有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才有了60多年前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有了“30多年改革开放”,才有了当今中国的“富”,也才由此有了“大国崛起、民族复兴”。
当历史的硝烟离我们远去,先烈们为了我们的今天前仆后继地牺牲的故事也随硝烟远去了,中华民族5000年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价值观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中也随硝烟远去了的时候,我们还能继续我们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之梦?我们除了“钱”外,还有什么?有钱可以造枪?是的,还可以造炮,还可以造成导弹、原子弹,但须知枪炮、导弹、原子弹是要由有道德信仰、有爱国理想,为了理想甘于奉献、甘于牺牲的人掌握指挥才能变为国家实力的。今天的我们不妨假想一下,要是把今天的“80后”、“90后”放到当年的朝鲜战场上去,不知道大 魏巍还能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我们的现代教育体制中,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其中尤其要强化对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因素的传统道德体系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人格追求的价值观的继承,这既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建设的源头活水,也是中国教育真正的当务之急!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