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美国的月亮更圆”上篇

  现在是时候把西方文明带到东方了,只有这样才能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在未来出现冲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908年
  
  从一开始,中美关系就充斥着一种冲突、矛盾的情感色彩。20世纪初,后来的“第一夫人”宋美龄还只是一个小女孩,还没有对中美关系带来任何改变——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对对方非常抵触,无论从形象、情感还是处事动机上都是如此。有些美国人开始宣扬中国“黄祸论”,而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尽管他们对中国带有一些不满和恐惧,但他们还是致力于向中国民众——这些“异教徒中国佬”——传教,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也不好,中国人很厌恶美国人,还把他们叫做“洋鬼子”。在中国人眼中,美国人都是些自以为是、喜欢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给别人的家伙。但另一方面,美国的军事力量却令中国人望而生畏。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中国人对美国在科学技术、医疗卫生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钦佩,对这片充满共和气息、同样又崇尚国民职责和社区服务的土地非常向往。这种矛盾的不和谐也因此慢慢滋生,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意思的是中国和美国的名称。中国,汉语意为“中心之国”;而美国,在汉语中意为“美丽、美好的国家”。“美国”一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单从名字上就能看出,“美国”这两个字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所有西方事物,特别是美国事物的向往。再加上清政府统治的孱弱,人们看到清政府一次又一次被西方军队打败的事实,这些都加重了中国人对美国的热情,以至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达成了某种共识,他们越来越西化,他们认为在中国走入现代的过程中,只有西方才能给中国提供灵感和支持。这些来自中国的知识分子希望能赶超美国,很多人相信美国在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以至于很多中国人总是说:“美国的月亮更圆。”
  
  虽然宋耀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坚信美国式的教育更适合自己的子女,是孩子们最好的选择。宋家三个女孩都进入马克谛耶学校学习。在马克谛耶,无论老师还是教材都来自美国。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弟弟宋子良则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所由美国圣公会出资兴办的大学,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1903年5月的一天,宋耀如给自己在范德比特大学的老同学、后来成为传教士的威廉•伯克(WilliamBurke)打电话,他希望把大女儿宋霭龄送到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的韦尔斯利公会女子学校学习。韦尔斯利公会女子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面向女子开设的学校,由美国南方韦尔斯利公会于1836年创建。当时的霭龄只有13岁,不过那时的她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学入学考试又没有那么严格。在听到宋耀如的想法后,伯克立即给该校校长杜兰特•盖里(DuPontGuerry)写信。宋耀如很快就得到了回音,盖里不仅同意霭龄入学,还表示直到霭龄适应住校前,她可以一直住在自己家。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为女儿攒下一笔嫁妆远比送女儿上大学要好得多,更不要说是送去一所国外大学了。但宋耀如希望能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作好准备改变中国,只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办女子学校。就这样,霭龄在1904年前往美国。途中,霭龄由于身份问题在旧金山被移民检察官扣押了三周时间,直到位于华盛顿的卫理教会传教士董事会出面干预,霭龄才被放了出来。来到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的第一年,霭龄还只是个大学预修班学生,要和盖里一家住在一起。在学校里,霭龄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她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生活。不久之后,她就剪掉了长头发,换成了更为时髦的发型。1905年9月10日《亚特兰大宪法报》上刊登了一张宋霭龄的照片,她看起来就像一个美国学生,穿着当时非常流行而且象征着女性独立的吉卜赛服装,还戴着一顶宽边帽子。
  
  作为宋家子女海外求学的第一人,宋霭龄从小就表现出坚韧而且控制欲极强的性格,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这种性格也更加为人所知。早在1906年1月,宋霭龄随姨父温秉忠第一次会见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时,她的性格就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时,温秉忠因公被清政府派往美国对当地教育体制进行考查。见到罗斯福后,霭龄并没有忘记自己初来美国时在旧金山的种种遭遇。“如果美国真是一个自由国家,那为什么一个中国女孩会被这个自由的国度拒之门外?”霭龄如此质问罗斯福总统。这样的质问让罗斯福感到非常抱歉:“我们不应该这样对待来自中国的游客,美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尽管这样说着,但私下里,罗斯福却认为中国是一个“不道德的、堕落的、而且一无是处的国家”。
  
  1907年,到了宋庆龄来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上学的时间了。令宋耀如夫妇惊讶的是,小女儿美龄也坚持要去上学。那时的她还太小,根本没有到上大学的年纪。这时,美龄动用了自己生病时父母许下的承诺——如果生病的美龄吃药的话,父母就必须达成她的愿望。就这样,在1907年夏天,庆龄和美龄在姨父温秉忠的陪伴下,登上了从上海驶往美国的轮船,这一次温秉忠是因公带领一批学生访美。宋耀如认为自己的孩子们都应该学医,美龄深受父亲这种想法的影响。一天,在轮船上,一位从上海回英国的英国年轻女士与美龄聊了起来,她问美龄:“你长大了打算做什么?”9岁的美龄说道:“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如此前卫的想法令这位英国女士大吃一惊:“医生?亲爱的,我觉得你肯定不会喜欢这个行当的。那样的话你就必须要拿着手术刀在别人腿上切来切去,这个你原来知道吗?”美龄在考虑了一分钟后给出了令人惊讶地回答:“那样的话我就不要学医了,学医太脏了!”
  
  来到美国后,庆龄和美龄先是在新泽西州萨米特镇的一家寄宿学校学习。这家学校的校长是克拉拉•巴顿•波特温(ClaraBartonPotwin)小姐。克拉拉小姐是一位非常热情,而且很有活力的女性,她父亲曾担任过中国第一批赴美学生的老师。克拉拉小姐本人曾在东亚地区居住过一段时间,还在东亚有过一段时间的游历生涯。1907年秋天,庆龄、美龄两姐妹正式进入克拉拉小姐的学校上学,并在这里学习了一年时间。在一张老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克拉拉小姐和几名学生的身影。照片里一共有四名中国学生,学生们坐在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房屋前面的楼梯上。美龄身穿深色水手服,头戴白色花饰,弯腰站在篱笆旁边,脸上洋溢着自信。庆龄则坐在离楼梯较远的地方,一部分身体还挡在树荫里,面冲照相机微笑着。


  
  在萨米特镇时,美龄经常去同学多萝西•嘉吉斯(DorothyJaegels)的家里玩。她很喜欢坐多萝西家的小轮马车。多萝西回忆庆龄、美龄姐妹时说道:“两个人很快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都忘了她们是中国人。”很快,庆龄和美龄就脱掉了中国的传统服装,穿上了美国服装,几乎“一夜之间”就学会了说英语。相比之下,美龄的性格很开放,而庆龄则更矜持一些。孩子们在一起总是会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是美龄最喜欢的游戏,她总会“像旋风一样向前冲”。
  
  萨米特镇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路易斯•荷微尔•莫里斯(LouiseRevereMorris)回忆庆龄是一个害羞、漂亮的女孩,但同时她又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叹的读者——庆龄总会选择那些“远超出同龄人阅读层次”的书籍。而美龄读书的范围则是从《彼得兔》等故事性强的书到狄更斯的小说,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到图书馆看看莫里斯小姐究竟在做些什么,希望得到莫里斯小姐全部的关注。美龄每次进入图书馆时,都是等所有人离开后才进去。
  
  1908年夏天,美龄在学期结束后来到新罕普郡度暑假。她住在一个名叫梅勒迪斯(Meredith)的小镇,还参加了一个位于温尼佩绍基湖(LakeWinnipesaukee)附近的私人暑假学校。“昨天,我差点儿被淹死了!”美龄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这样说道,“一个女孩儿抓住了我的胳膊,她是费城人,不过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件事,因为我实在是太羞愧了。”在这里,美龄新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她叫弗朗西斯•莫尔顿(FrancesMoulton)。美龄很喜欢和这个11岁的新朋友一起在湖边捡石头、捡贝壳,她们两个人还一起捡浆果和樱桃,还把捡来的水果一个挨一个地摆在一起放在墙边。


  
  夏天结束后,庆龄和美龄一起南下,来到了梅肯,在姐姐霭龄就读的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1908年9月5日,两个人正式注册成为该校的学生。带着几分自豪,美龄在入学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年龄——11岁,这一年,庆龄15岁,已经进入高年级的霭龄18岁。不过这次注册入学时,美龄因为年龄较小,只是办理了注册手续,庆龄则成为该校大学预修班的学生。和姐姐霭龄一样,来到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的庆龄、美龄两姐妹也得到了盖里校长一家的帮助。
  
  作为中国学生,美龄不能进入美国的公立学校学习,因此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为美龄找了一位私人教师——玛吉•博克斯(MargieBurks)。玛吉的母亲博克斯夫人(Mrs.M.M.Burks)是威斯里安公会女子学校的英语教授,她看起来很像一位贵妇人。在学校里,博克斯夫人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培养社会观和价值观,美龄也不例外。博克斯夫人经常把美龄带在身边,甚至成了她的“美国妈妈”,负责美龄的日常衣着和教育,还经常带美龄一起去买衣服鞋帽。博克斯夫人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她信仰贵族的传统美德并愿意帮助别人,她也从来不会错过任何传播自己想法的机会。长大后的美龄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者的色彩,熟悉博克斯夫人的人几乎都能从美龄身上看到当初博克斯夫人教育的痕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