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节 太阳黑子说的理论化
-
然而,今后要将太阳黑子说作为学说发展下去,就需要将其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化。我已经就各种理论上的可能性进行了一番思索,最终我认为下面的三种解释是可行的。
第一,正如杰文思所说,太阳活动左右地面上的气温和降雨量,通过这种气象条件的变化,影响农林水产品的供应(比如气温上升→丰收),使其价格循环变化,其作用渐渐波及经济整体。
这种想法,即使对经济学家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今天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显著降低,必须站在把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放入世界经济中去的全球立场上看问题。当然,初级产品的重要性,过去和现在没有任何改变,但对初级产品价格变动影响包括工业国在内的世界整体经济的路径(贸易收支的日益不平衡、金融和实物资产的收益率的变化以及资本移动)和程度(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等)的考察,绝对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更严密地来思考的话,植物的生长条件非常微妙,所以未必是变暖=丰收、变冷=荒年,情形极为复杂。但是,至少太阳活动和农林水产品的收成是有关联的,这是显而易见的。
杰文思自己也暗示谷物收成的丰欠信息本身也影响企业家的决心,这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吧。参见Estey,前揭书,第174—175页,及雄谷、筱原编《经济学大辞典》,第563页。
第二个理论上的可能性,关键在于冷暖变化所导致的需求方的反应。也就是说,伴随太阳活动形成的周期性气温变化,对人类的食物摄取量和能源使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可能引起世界规模的需求变动。
美国有个调查结果说,只要气温下降1℃,每天对煤气的需求量就会增加100万立方米,而煤油的消费量就会增加10亿公升。天气越冷,食物摄取量就越会增加,这一倾向也得到了证实。此外,对住宅和衣物的需求,也应该是越冷越大。
第10章详细论述,据我的研究显示,正如20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在需求过旺一般化、资源危机呼声四起的康德拉切夫循环的上升阶段,北半球的气温下降,瑞士阿尔卑士山的冰川前移。相反,如20世纪30年代前期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在供给过剩一般化的下降阶段时,气温上升而冰川消退。这一事实说明,冷暖的变化和资源需求的增减不无关联。
说到另一个理论的可能性,必须预先强调的一点是太阳活动的变化,对包括地壳变动在内的地球上一切无机和有机物都有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也绝不例外。
以地球大气和地球外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对植物、动物和人类这些生物体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叫做“生物气象学”(Bio-meteorology),20世纪50年代后迅速发展了起来。参见佐佐木隆《健康和气象》,朝仓书店,1982年,第11页。
尤其是通过磁场形成的太阳活动和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近年在“磁气生物学”(Magnetic-biology)领域正在进行对地磁场的变化和心脏病、精神病的关联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临床上的实证(第6章将详述)。参见前田坦《生物感觉到磁气吗》,讲谈社,1985年,第121—132页。20世纪90年代,美国NASA也曾计划开展对太阳活动和人类生物周期之间关系的有组织的研究,很遗憾,我没能追踪其成果。
在经济学领域,此方向的研究,前述的C.加西亚•玛塔和F.I.谢夫纳两人的《太阳和经济的关系》是唯一的代表性成果。
以上三个理论的可能性,可以综合起来。在现阶段,我虽然还不能作肯定的结论,但不能不说太阳活动通过气温和降雨量的变化影响初级产品和能源的需求和价格,这毫无疑问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选择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经济也许并不是像经济学家设想的那样是靠内在因素推动的。总之,太阳黑子学说目前虽然还处在一个应该尽量收集经验性事实的阶段,但将来通过充分借鉴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将会以新的形式构建出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