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垦号下篇
-
在千辛万苦筑土围垦出乌石港南边大片土地后,吴沙又继续向南,历时9年,相继发展出二围、汤围、四围、壮围等溪北屯垦区。拓垦的队伍最初只有200多 人,渐渐壮大到数千人之众,于是这个看上去面相温和的老者,在这一带就有了一个很霸气的外号,叫“开兰老大”。现在的人则称他为“开兰始祖”。
宜兰县乌石港接官亭里的吴沙昭绩碑是专为吴沙而立的:“布衣而建开辟之功,纤民而创不朽之业,生无一命之加,殁享千秋之祀,伟绩如吴公者,绝无而仅见也……”
那一时期,另一个林姓漳州人在台北平原上也开始了含辛垦拓,他就是从白石堡莆山来的林应寅。白石堡莆山今属漳州龙海市角美镇埔美村,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林应寅在已经相当兴旺的新庄落户。
但林家的发达不是因为林应寅,而是在其儿子林平侯手上。(林平侯小注)
林平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从老家赴台,那年只有15岁。最初他进入一个叫郑谷的米商店里当伙计,数年后有了一点积蓄,也做起米的生意,接着 又与人合办盐务,腰包渐丰。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避漳泉械斗,林平侯举家迁往大嵙崁,即今天的大溪镇,在这一带大量购置土地,招募佃农,垦田凿 圳,每年可收稻谷数万石之多,成为当时的大租户。
位于淡水与噶玛兰厅交界处的古岭由于山高林密,行走不便,受吴沙之邀,道光三年(1823年),林平侯出资在此打通了一条道路,咸丰年间又再度出资拓 修。此时他的地产已经从淡水扩至噶玛兰了,并在那里设有租馆,路的开通,既便于两地垦户的往来,也使林家在噶玛兰进一步扩大田产得以实现。半山腰上那块 “雄镇蛮烟”石碑,不是在林平侯时代出现的,而是过了几十年,到同治六年(1867年)时,由台湾总兵刘明灯所书。路虽然通了,但这一带却传说常有山魔驱 出大雾,致使路人经过时,常不辨方向,误入歧途,于是刘明灯在一块石头上写下字,用以镇住山魔。而古岭顶隘口处有一块虎字石碑,则是刘明灯用满山遍野的芒 花为笔写下的,然后命属下刻到这块巨石上,要镇的不是山魔,而是凶狠的山风。
林氏义庄在漳州龙海角美镇,它是林平侯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时,回到老家兴建的,其目的就是要对家乡的贫寒之人施赈,以温饱为主,兼赡婚丧。 义庄初创时,就设立了基金,将淡水近500亩水田充为义庄的义田,年收1600石租谷,运回老家村里,供给同宗的贫苦之人,比如男的每年冬至时发给棉布3 丈,女的每年立春时发给给棉花3斤,令其自纺织;娶媳妇的,给银200两,嫁女的给银10两。
咸丰三年(1853年),林氏一家又迁到族人聚居的板桥,而此时,林平侯已经去世9年,庞大的家业由他5个儿子继承。林国栋、林国仁、林国华、林国 英、林国芳,按照“饮水本思源”的古训,这五兄弟依次取饮记、水记、本记、思记、源记5个家号。其中本记林国华和源记林国芳是嫡出,道光二十七年 (1877年)两兄弟在板桥合力建造了“弼益馆”,成为林本源宅的基础。以后,林国华之子林维让、林维源先后在这里建造了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和花园别 墅三大部分,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板桥林庭园。由于庭园为“本记”和“源记”两家所建,故合称为“林本源宅”。
占地5.72万平方米的林家花园,前后耗时40年,共花费50万两银子,所有的木材全部采用名贵的樟楠,并以重金聘来大陆名师巧匠参与设计建造。其风 格以模仿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李鸿章的干儿子盛宣怀在苏州的“留园”为主,却又处处现体闽式建筑的情调特点,建成后将当时的板桥市占去大半,成为台湾首屈一 指的园林庭院。(留园小注,留园景色图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就在吴沙开垦噶玛兰的前几个月,台湾发生了一起震动朝野的大事:一场武装起义席卷全岛。发动起义的是在彰化大里杙庄的林 爽文。林爽文是福建漳州平和县人,平日里以耕田、赶车为生,另一个秘密身份则是台湾天地会北部首领。起义持续了一年零三个月,参与者达数十万人之众,最后 以清朝廷派兵镇压、将林爽文捕获斩杀而告终。
如果时间往前推65年,早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在凤山县罗汉门放鸭为生的朱一贵也举行了一场同样规模浩大的起义,30多万人加入了起义大军中,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镇守各地的大清官员或逃或被杀,气势极大,以致“全台俱陷”。(朱一贵小注)
将这两起起义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都一呼百应,都将矛头直指贪官污吏,最后都被镇压,两个起义首领都被押解北京,都在遭受一番酷刑后死去。
赤崁楼前一字排开的9块石碑,是林爽义起义平息之后,清朝廷下令篆刻的纪功碑:“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 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命于台湾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诗以志事”……浩浩荡荡,可谓竭尽铺 陈。有意思的是,纪功碑本来共10面,并雕刻了10只驮碑赑屃作为底座。这些东西在福建制作完成后,越洋运来台南,不料在上岸时却有一只赑屃不慎落入海 中,一时无法寻觅。按计划,这10面纪功碑有9面立于赤崁楼前,另一面则打算运往嘉义县。嘉义县即原先的诸罗县,在清军与林爽文的作战中,诸罗县百姓鼎力 协助,颇令朝廷欢心,清政府于是下诏,将“诸罗县”改称为“嘉义县”,以示褒奖,再赐一面纪功碑。碑有了,驮碑的赑屃却不见,只好由福建的工匠再火速赶制 一只运去。而那只落海的石赑屃,本以为已经永远葬身海底,不料过了100多年,沧海桑田,这一片海域已经变成为内陆鱼场,1911年,当地百姓开挖渔场, 竟然找到这只赑,一时轰动,便毕恭毕敬地供在保安宫,奉为白莲圣母,旺盛的香火延续至今。(图片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记事语之满(汉)文碑2)
仿佛是为了应和,那年厦门南普陀寺内也立了一排御制碑,共有8块,碑文为乾隆皇帝亲自撰写,详细载述了平息林爽文起义的经过。原先,碑立于南普陀南门前面,每块碑都以赑屃为底座,上面覆盖黄瓦碑亭,甚为壮观。
与此相比,朱一贵起义事件的平息就显得几分黯淡,没有这么招摇地树碑给谁立传。倒是客家人在朱一贵事件中意外获取了一个翻身的机会,成为一个赢家。
当时,聚居在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组织成乡勇,以居住地为单位,分成中堆、前堆、后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锋堆共6堆拼死保乡,并协助清军平乱。此组织后 来繁衍为团练,6堆也渐渐转化为地域的称呼,中堆位于现今的屏东县竹田乡,前堆包含长治、麟洛两乡,后堆则在内埔乡境,左堆包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为 高树及高雄县的美浓镇,屏东的万峦位于这些堆的大后方,乡勇大都被征调为先锋部队,故称先锋堆。客家人此次的效力,令朝廷很受用,也因此发现客家人并非之 前担心的那么桀骜不驯,反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的那条不许广东人渡台的禁令,确实有不妥之处,于是开始放宽粤籍人迁台的限制。那以后,不仅嘉 应州属各县,就是潮州、惠州二府所属的各县,也均有不少客家人陆续迁台。
桃园新屋乡有一座端庄古厝,已经有150多年历史了。有意思的是,房子的主人有一个奇怪的根本不在百家姓之列的姓氏,叫“范姜”。清初时,广东海丰人 范集景娶雷氏为妻,生下一子范文质。不久范集景病逝,雷氏再嫁姜姓夫婿。继父对范文质极好,范文质结婚后生下五子,为报答继父养育之恩,将自己的儿子全部 取姓“范姜”。乾隆元年(1736年),范姜五兄弟相继赴台,在桃园落脚,开垦土地,繁衍子孙,这个独一无二的姓氏就一直延续下来。咸丰三年(1853 年),已经资财雄厚的范姜家族在这里建新房,俗称“起新厝”或“起新屋”。因为房子规模宏大,气派不凡,渐渐“新屋”就成了这里的地名。
鹿港三山国王庙是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潮式建筑,其建造年代一说是雍正七年(1729年),另有一说是乾隆七年(1742年),但它是由广东籍知县率潮州 客家人集资捐建的,却没有任何异议。据说当年建庙,所有砖木均从潮州用船运来,而工匠也是从潮州聘请。与闽南建筑多以红瓦覆顶不同,潮式建筑覆以乌瓦,并 且雕梁画栋剪贴十分细致,正脊装饰艳而不俗,上扬卷曲的燕尾纤巧秀丽,木雕更是精美传神,而这些狮座、花鸟、鱼蟹也各有寓意。(鹿港三山国王庙小注,图 片)
庙里供奉的是客家人的神明三山国王。传说南宋最后的王朝在元兵的追逼下从福州撤退后,小皇帝赵昺颠沛至广东。前有大河,后有追兵,万分危急之下,突然 三员大将率万余名天兵临空而降,杀退元兵,救下赵昺。赵昺感念三员大将护驾有功,细问之下,才知他们是当地君山、明山、独山这三座山的山神化身,于是便赐 封其为“三山国王”。(赵昺小注,)
另一传说也源于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开国时,有人拒命,兴兵作乱,令甫定的赵宋王室很不爽,便派兵出征。双方还未交战,潮州太守王待监就先赴三山求神明 保佑,眨眼间竟真的雷雨交加,叛军被吹袭得溃不成军,终于举械投降。到了宋太宗时,潮州一带又有人作乱,匪呀贼呀到处都是,宋太宗于是御驾亲征,却屡屡无 功而返。正气馁无奈之中,一天忽然有几位穿金甲的神人横空出世,神勇无比,法力无边,眨眼间那些匪贼就风卷残叶般被收拾殆尽。王师不战而胜,凯旋之时,猛 抬头,忽见城头鲜艳霞云中出现一面旌旗,上书“潮州三山神”五个大字,宋太宗一怔,终于明白过来,原来金甲神人竟是三位山神下凡助他啊,便颁诏封君山为 “清化威德报国王”,明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
因为护佑百姓,三山国王被虔诚供奉,渐渐演化成为客家人共同的神明。客家人东渡来台开垦时,便从当地庙宇中将三山国王分灵带来,在落脚地建寺供奉。
彰化县溪湖镇的霖肇宫,据说是在明万历年间就来到台湾了。当年广东揭阳县马义雄、周榆森等人到台湾采芡实作药材,为了祈求一路平安,特地带上老家霖田 庙中的三山国王分灵香火。他们先是在鹿港登陆,次年才在溪湖建起寺庙。1993年,该庙曾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庆祝开基400年。如果记载无误,那它便是全 台最早建成的三山国王庙了。(霖肇宫小注)
与鹿港三山国王庙合祀的,除了天后圣母外,还有韩文公,即位列唐宋代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刑部侍郎韩愈因为得罪皇上,被 贬潮州任刺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首流传千古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写于赴潮途中,而侄孙韩湘则被明代小说家吴元泰在《东游 记》里,演绎成八仙过海中那个手执紫金箫惩恶扬善的韩湘子。韩愈贬潮州仅7个多月,却做了很多实事: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每件实事都 造福百姓,因此深得民心,被潮州人设祠祭祀。“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两广总督吴兴祚赴潮州 参谒韩文公祠后写下的,他认为如果不是韩愈被贬来潮,这里还无法摆脱蒙昧,对韩愈给予高度评价。而最不吝赞美之辞对韩愈进行讴歌的,则是同列唐宋八大家的 苏东坡。1092年,也颇有诗名的王涤知潮州时,特地约请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东坡为韩文公祠撰写碑文。“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在这篇一挥 而就的《韩文公庙碑》中,同为文人的苏东坡,竭力讴歌出自己的敬意,不经意间也把自己的这些文字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乾隆三十七年(1698年),潮州人将家乡广泛祭祀的韩文公崇拜带到台南,与三山国王以及天后圣母合祀,并在庙中设客房,供往来的潮籍商贾歇脚投宿。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老乡,这里无形中也成了移台潮州人聚会交流之地,于是也被人称为“潮州会馆”。
细算起来,清代来台的客家人其实有五支脉络,从康乾时期起,他们就分别从福建汀州府、漳州府,以及广东梅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陆续往台湾迁移。但清初 客家人渡台禁令的执行,毕竟令客家人经历了更多的艰辛与悲苦。所以,那首广为流传的《渡台悲歌》由客家人编写,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