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郭小川:党组里新来的年轻人(1)
-
郭小川:党组里新来的年轻人
朵 渔
1978年3月,胡耀邦就郭小川的评价问题复信其长子郭小林:“对一个人,生前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鉴定,死后,往往有这样那样的评论,有时对了,有时错了,有时高了,有时低了,可靠吗?可信吗?又可靠可信,又不可靠不可信,因为鉴定评论,终归要人民,要群众,要后代子孙来做。”
“忧伤”的宣传干部
郭小川,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1937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359旅旅长王震的机要秘书,1941年到延安;1948年开始从事共产党报刊宣传工作;1953年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宣传处副处长,是典型的“三八”式干部——作为诗人形象的郭小川,要迟至几年后才逐渐丰满起来。
在中宣部,郭小川虽然还没有写出真正有说服力的诗作,但他的业余创作行为仍被指责为“不务正业”“骄傲自负”,日子过得很不愉快。1955年8月,组织上打算调他到中国作协,但他对此心存疑虑,解释说“不敢跟那些大 们打交道”,其实是怕陷入更大的政治旋涡,不仅创作搞不成,甚至会影响政治生命。于是他向主管意识形态的周扬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态度,随后参加了批判“丁陈反党集团”的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此前,他刚刚参与了整理胡风信件的秘密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绝密的高层政治斗争。9月9日,周扬找到他,说陆定一看了他的发言记录,觉得不错,“政治情绪比较饱满”“是有战斗力的”,决定让他到 协会当秘书长兼总支书记,“争夺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郭小川顿时有些“受宠若惊”,即刻答应,只是请求不兼任总支书记,怕卷到人事纠纷中去。
到作协不久,郭小川就起草了一大批文件、报告、社论,表现出了一个宣传干部精明强干的一面。
1956年是那个紧张年代的间歇期,一个相对松弛的年份。这年的《文艺报》上,刊登了由丁聪、叶浅予、华君武等漫画家创作的《万象更新图》,近百位 分布其上:郭沫若骑在和平鸽上;作协大院里的主席、副主席们正日理万机;年轻的“车把式”刘绍棠赶着大车走在乡间大道上,车上坐着赵树理、马烽、沙汀、魏金枝、胡丹沸;在张天翼的钢琴伴奏下,谢冰心、严文井、陈伯吹、叶圣陶、金近和孩子们围成一圈跳舞;由林默涵、郭小川、袁水拍、黄药眠、臧克家组成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大军手持铁铲、扫帚、消毒剂,将胡风分子铲上垃圾车……漫画还配有一首由袁鹰、郭小川、袁水拍创作的解说诗:《 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然而,漫画中一大串熟悉的名字不见了——沈从文、朱光潜、梁宗岱、陈梦家、钱钟书、傅雷、废名、穆旦……这些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 被排斥在正统之外,左翼文学内部的“反对派”也一个个被排斥。同时,一个专事制定、执行文学政策,对文学领域进行领导和控制的阶层已经形成,郭小川正是其中一员。
《万象更新图》是受到周扬、林默涵的直接指导和支持,并由郭小川具体操办的。不料发表后,却在群众中引发了不满,于是周、林又反过来批评郭小川,使郭的情绪大受影响。1956年4月,刘白羽决定安排郭小川脱产学习哲学三个月。这期间,郭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机关事务基本不管,只偶尔参加一下会议。
7月13日,正在青岛的林默涵、郭小川接到周扬的电话催促,要他们回京给他准备“八大”的发言稿。7月22日回到北京,27日郭就与林默涵上西山开始看材料,并与林默涵互发牢骚。林此时也有退意,觉得文艺工作不好做。后刘白羽、张光年等陆续上山,“大家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确都有意见……晚饭后又继续谈至深夜”。
这些天,面对文艺界的种种是非,郭小川情绪大坏,天天在日记中发泄不满:
对于文学,我好像完全丧失了兴趣。我简直不想在这样的气氛里生活,而且对于未来怀着很大的恐惧。很多人都在反对教条主义,但,其中有些人不过顺流而下,蛆虫已在他们心中生了根。我们为如此的人效命,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倒异常向往着战争的过去的日子,那时候要愉快得多……矛盾,何等矛盾呵!
总之,我这时的思想是很混乱的,我既拥护周扬的那一套,又觉得他也不大行,他也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而且书生气十足;我既赞成反对教条主义,又觉得许多反教条主义的人都是小资产阶级……我和张光年、林默涵、刘白羽的关系也不太好,觉得他们看不起我,总说我“年轻”,意思就是“幼稚”,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屈辱”。
对于郭小川的“忧伤”,郭当时的副手张僖回忆说,郭来作协时没有多大名气,人家把他当作工作劳力看待,工作稍不令人满意就有人盯着。当时作协的情况比较复杂,30年代的矛盾、延安与国统区的矛盾、几个解放区之间的矛盾全集中在一起。“小川跟作协党组的一些人搞不到一块儿,有些人认为他思想太右,为‘丁陈’事训他,认为他没有出力。有的人板着脸孔训人训惯了,抓住一点事就批。小川很倔,有时拍桌子去顶……后来我想,正由于他曾当过王震的秘书,作协党组的一些人没有敢动他,否则1958年很可能被补划上右派。”
张僖所说的“丁陈”事,正是将郭小川拖进政治旋涡,并给他带来无尽烦恼的政治事件。
沦为斗人的工具
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冤案,发生在1955年肃反期间。到1956年肃反甄别阶段,组成了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张际春为首,包括周扬、刘白羽、陈之琏在内的“五人审查小组”。经过大量调查,张际春发现丁玲没有叛变或反共行为。经过小组内部激烈争论,最终共同确认丁有变节行为,犯有政治错误。在丁玲的一再申诉下,不久又成立了处理丁、陈反党小集团问题的专门小组,调查一直进行到1956年冬季,结果发现所揭发的丁玲反党事实绝大部分属子虚乌有。对此陆定一下达了“根据查实的结果办”的指示。
在确定为丁、陈问题写结论的人选时,出现了一些周折。先是由唐达成写了个初稿,未获通过;后来让丁宁写,她坚决不肯;让林默涵写,林也不肯。此时,刘白羽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听命于他的郭小川修改结论。于是,这个烫手的山芋转到了郭小川的手上,让他避之不及,只能“慨然应允”。
1957年元旦一过,郭小川就开始躲在家里苦干。先是给陈企霞作结论,为了写这个结论,郭小川前后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可谓苦不堪言。他在日记中说:“看材料一天,事情之艰难和复杂真是达到严重的程度。”“八时起,就为眼前这件事煎熬着,弄得心情非常之坏,似乎感到这文艺界的混乱状况是没有希望改变的。”下结论的难度在于,当年在斗争丁陈的会议上发言的很多人都不认账了,并且把材料中那些尖锐的、上纲上线的话全部抹去了;而陈之琏一方又要求事实要充分,并且紧紧催索。郭小川十分无奈,在这个问题上摇摆不定,所作结论几次都通不过,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郭认为,既然“反党小集团”的帽子要摘掉,也就只能说成是“宗派主义”“自由主义”之类,别的帽子他想不出来。结论最后要组织上向丁陈“赔礼道歉”——但这一提法让周扬大为不满,郭只得一遍遍修改,最终炮制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帽子”——“向党闹独立性的宗派结合”,陈企霞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剩下丁玲的结论稿就好写了,再“如法炮制”一番即可。结果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搞成了。
然而,丁陈问题的结论还未及公布,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调子大变;“鸣放”结束,“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于是斗争继续,郭小川依然需要扮演一个“整人”的角色。
除批斗“丁、陈”之外,作为作协的秘书长,郭小川在很多运动中都可谓身处前线,做了许多台前幕后的、事务性的工作。此时,郭小川的表现是积极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他此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沦为斗人的工具。
反右运动中,郭小川表面上态度决绝,尖锐激烈,但内心仍不免时不时有一丝惶惑。他在自己的“交代材料”里写道:“对于秦兆阳划右派的问题,我一直是动摇的;对于李清泉,我更觉得可以不划,我的理由是作协划的右派已经够多了。实际上,我看不清他们的右派实质,在思想上和他们有共同之处。刘白羽坚持要划,我才同意了。”“对于韦君宜、黄秋耘不划右派,我是表示赞成的。”“我在反丁、陈斗争的末期,就担心‘扩大化’。会议上批判到一些 ,我是很不安的。我觉得,不要把这些人都打倒,因为文学还要发展,还需要有 。”1957年对郭小川来说是“不平凡的”,他在这一年日记的末尾写了几句“一年小结”,其中说道:“这是紧张而严峻的一年。文学界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斗争。我自己,是每一个斗争的参加者。”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