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前言
-
2012年之前,“互联网金融”几乎还是一个冷僻词汇。2013年之后,“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火爆话题,甚至首度出现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获得了国家政策层面的“身份”确认。这着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人们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一些本能的反应,或惊喜、或错愕、或迷惘、或抓狂,不一而足;拥戴说、取缔说、围剿说、监管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专家学者也站在各自的立场,出面“指点迷津”,新老媒体也从不同的角度,连篇累牍地“答惑解疑”:有的说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业的挑战,断言银行终将被颠覆;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后,将取代现有的银行、券商和股票交易所等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方式,甚至还有人放言互联网金融发展到高级阶段,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功能也将消失。尽管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互联网金融的确切内涵和精准定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夸夸其谈,似乎不说互联网金融就不够时髦,就会远远落后于时代。
但客观来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有人这样定义互联网金融:一种依托支付、云计算、社交网 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业务的新兴金融。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的新生态,还有人将其通俗地解释为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有机结合而成的体系,并使得金融成为不再被少数人垄断的“贵族金融”。
尽管人们在定义互联网金融时有诸多分歧,但有一个共识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在互联网金融世界里,人人都是金融家(或投资家或保险精算家等),人人都是金融的受益者。对此,有人从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机构互相联网化、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化,或者说是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在股权层面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设计、生产投融资产品。
由此可见,目前要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概念下准确定义还比较困难,因为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在解读角度和认知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更因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因此,我们只能站在宏观的层面,去了解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业务性质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一个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体概念。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