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积极准备上章
-
备考公务员,是需要用心的。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吃透教材再去做真题,本末倒置只会使复习效果适得其反。
——贺青松语
考公务员的事,贺青松始终不敢告诉爸妈。虽说哥哥的死与公务员考试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在他爸妈看来,他哥哥之所以会出车祸,就是因为公考的事情让他当时过于紧张了。现如今,他们都还沉浸在悲痛当中,这个时候跟他们说要考公务员,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因此,贺青松决定过些时日待爸妈的情绪好转之后再商议考公务员的事。
不说归不说,可备考的工作,贺青松丝毫没有懈怠。他把他哥哥留下的那些公务员考试教材、模拟试卷从爸妈手里“抢救”下来后抱回了自己的房间温习。之所以说“抢救”,是因为贺青松的爸妈原本是要烧掉这些东西的。贺青松骗他爸妈说他有一个同学打算考公务员,想借这些教材用用。一个谎言,便把这些教材什么的保全了下来。
不过,教材是有了,但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申论》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这两本书让贺青松看着头疼。从小学到大学,数学素来是贺青松的致命弱科,然而,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当中,偏偏有很多数学题。这些数学题,虽有讲解,但每一道题,都让贺青松看得云里雾里。如:甲、乙、丙、丁四个人去图书馆借书,甲每隔5天去一次,乙每隔11天去一次,丙每隔17天去一次,丁每隔29天去一次。如果5月18日他们四个人在图书馆相遇,问下一次他们在图书馆相遇是几月几号?就这一道题,就把贺青松绕晕了,怎么也算不出来,最后只好对着日历一天一天地数,这才把答案做出来。与复杂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相比,“申论”的难度似乎更高。虽说贺青松是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写文章对他来说一直是小菜一碟。但是,申论试题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命题作文和材料分析作文,对一个从未接触过这类题型的人来说,难度还是相当大的。贺青松一连做了几道题,自以为答得不错,可一对照,却发现自己要么跑题了,要么就
是没有抓住重点,这让他很是沮丧。这样毫无章法地备战了几天后,贺青松干脆放弃了当前这种教材与试题同步复习的方式,开始专心地看起了教材。
令贺青松欣喜的是,专心看了几天教材后,再去做试题,他发现自己的思维开阔了不少。那种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练武之人,学习一套功夫久无进步,结果某一天却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功力大增。
“他NND,这公务员考试可真不是人考的。”一次和老乡苏海涛在吃饭时,贺青松谈起了公务员考试这个话题,苏海涛发了这么一句牢骚。
苏海涛在江阳市劳动就业局工作,属事业编制。他已经是个久经沙场的老考生了,参加过市考、省考、国考,而市考又参加过本市的和外市的,前前后后考了四次,其中两次市考都过了笔试,但最后都被刷了下来。
“书就那么两本书,可出的题却包罗万象,无所不含,让你备考起来都不知从何备起。面试也是,面试官出的题更是千奇百怪,让你无从准备。”
贺青松来了兴趣,问道:“比如呢?”
“我举个例子吧。我参加江阳市公务员考试的那次面试,因为竞争激烈,笔试过后就请假在家全心准备面试,看了不少有关热点新闻分析的题型,结果面试时,面试官给我的却是一份一些欠发达的中小城市为求发展,大力引进重污染的企业,引起群众不满,致使群众上访和民商纠纷的事件时有发生的材料,要我以一个新任市长的身份,就此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你说,这样的问题叫我怎么作答?说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这肯定是有人云亦云之嫌,很难出彩,而且这也不切实际。你想想看,作为一个中小城市,它要发展,招商引资自然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政绩的需要。但是,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城市,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吸引那些无污染的高新企业落户,是极不现实的,能够去那里落户的项目,自然都是一些被经济发达城市拒之门外的高消耗重污染的项目。站在环保的角度,当然是不希望引进这样的项目了,但如果不引进,招商引资任务怎么去完成?财政税收怎么上台阶?剩余劳动力又如何去安置?反之,如果说只要金山银山,又会给面试官留下忽视环保、不重民生的错觉。”
贺青松打断苏海涛的话,说道:“有这么复杂吗?我觉得只要措施得当,
应该可以做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并存的。”
“说得轻巧,天下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没几个欠发达地区的领导能够完美解决招商引资与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大多数领导都是重客商利益而轻群众利益。就拿我老家来说,村里为了一个化工厂的落户,征地时把林子毁子,把耕地占了,到头来,还把河流污染了。一些群众把问题反映到乡里,没人搭理;反映到县里,县里又把问题推回乡里,乡里便派人出面协调,要企业老板停产整顿,可企业老板却发话了,若要停产整顿,立马卖厂走人。为了这一年200万的税收,乡里没办法,也只好不了了之。再有群众上访,就说服企业老板拿出点钱安抚村民。这样一来,大家就都相安无事了。贺青松,你说,乡里这样解决,是对还是不对?”
“当然不对。他们这样做,只是把民怨化解了,而破坏环境的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苏海涛笑贺青松涉世未深,不懂为官者的心思:“那些当权者,哪里会在乎什么可持续发展,他们重视的是数字,如在任期间引进了多少个项目、引进外资多少万元、比任初增长了几个点、实现税收多少多少、增长了多少多少。增长了,就是有为,提拔得也就快,原地踏步或者负增长,那就是碌碌无为,提拔自然也就轮不到头上。至于是不是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并不是提拔的重点所在。一句话,数字才是硬道理。”
贺青松没想到一道题所涉及的东西竟然会这么复杂,说:“这么说这题还真不好答了。”
“是啊,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道难题,对那些欠发达城市的当权者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一道无法解答的难题。城市发展了,他们自然可以对那些重污染的企业挺直腰杆说不,但在起步阶段呢,他们又不得不依赖这些企业来解决劳动就业,增加财政税收。当然了,也帮他们充实升迁资本。”
苏海涛虽属事业编制,在单位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一般干部,但毕竟是在官场混日子的人,对官场上的人和事比贺青松看得更明了更透彻,他说的这些话,贺青松听了半天也没能完全听懂。他一直在思考的是,如果让他来做苏海涛说的这道题,他该从哪个角度去破解去拓展呢?
那天他去找周至高,谈到了苏海涛,也谈到了这道题。
“至高,你说这题该怎么答呢?”
周至高想了想,问贺青松:“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
“当然是实话。”
“实话就是这题不值一做。”
“为什么?”
“你到市郊去看看,那里烟囱林立,河水污浊,群众是怨声载道。这些问题,难道江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不知道?环保局局长不知道?”
“他们当然知道,这些企业,多半以上是市政府牵头引进的。”